王婷婷律师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15507318787
咨询时间:09:00-21:59 服务地区

英美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启示

作者:王婷婷律师时间:2020年05月12日分类:法学论文浏览:2113次举报


摘要: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首先要确定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英美法系从中世纪开始就确立了“一年零一天规则”,但是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对刑法的因果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在英美法系国家,尽管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相结合的“双层次原因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对于法律原因的筛选标准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较有影响的有“近因说”、“普通因果观念说”、“预见说”和“政策说”。理论上的争论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个案因果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加强对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刑法  因果关系  法律原因  双层次原因说

 

    一、英美法系中因果关系研究的特点   

   (一)双层次因果关系

“双层次原因说”是目前英美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问题的通说,其主张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两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因果关系采用不同的原则进行认定。所谓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也就是逻辑上所讲的“必要条件关系”。这种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就不会发生这一危害结果”。[1]这种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物质基础,只要在逻辑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这种必要条件关系,不论作用大小,都应将事实原因纳入刑法因果关系中以备选择。“从事实方面看,特定事件的原因是这一事件所有必要条件的总和,也就是说,这里并不区分原因和条件。”[2]

    英美刑法的事实原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家米尔的影响。米尔认为,原因“从哲学上说就是一个事物产生所需要条件的总和。”“从哲学上讲,我们没有权利排除其他条件而将其中一个称为原因”[3]按照米尔的解释,构成结果的原因中包含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中的每一个都是形成该结果所必不可缺少的,所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区分原因和条件。                                                                                                                                                                                                                                                                                                                                                                                                                                                                                                                                                                                                                                                                                                                                                                                                                                                                                                                                                                                                                                                                                                                                                                                                                                                                                                                                                                                                                                                                                                                                                                                                                                                                                     

    认定“事实原因”只是确定刑法因果关系的第一步,然后需要运用一定的法律标准对这些事实原因进行筛选,即判断“法律原因”。所谓法律原因就是在事实原因中能够被法律评价为对危害结果承担责任的原因。引起一个危害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往往有多个,法律不可能总是让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法律手段对事实原因进行筛选界定,找到承担责任的部分行为人。

   (二)重视具体犯罪关系的探讨

    在英美刑法学界,学者们在研究因果关系原理的同时,也很注重对各种具体犯罪关系的探讨。通过研究以往的生效判例,试图找出能够解决类似案件的因果关系准则,特别是在案件中涉及比较复杂的介入因素时,学者们通过对各类案件的细致归类,从纵向和横向对有关联点的案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提供了很大帮助。英美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比较侧重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的反映了他们学术研究的实用性特征,这正是我们大陆法系国家研究所缺乏的,我们似乎更加注重对纯粹的理论和概念问题的探索,对实践中发生的具体案例的关注度不够,从而降低了我们的理论的实践价值。

   (三)注意对个案的归纳分析

    英美刑法学者比较注重从具体案件的判决结论和理由中去归纳总结处理因果关系的准则,但很少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因果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哲学和法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相距甚远,如果直接将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套入刑法中使用是不合适的。具体来说,哲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以归纳出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一般原理;而刑法研究则是对特定的具体案件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危害后果的原因,以此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迈里斯·柯里蒙说过:“没有办法在法律中找到能够被普遍地适用于所有案件,并用于预测结果的原则。但是,案例确实提供了指导原则,尽管它们相当概括和含糊。”所以说想要像哲学那样去研究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英美法系的法律研究受到先例的制约,从一开始就注重从以前的判例中去寻找处理因果关系的准则,以指导处理具体案件。现在的英美法系实践中所采用的因果关系原则都是从判例中归纳出来的,不论其是否有哲学依据,都能被司法实践中普遍适用,这也充分体现了英美法学研究的实用性。

    二、英美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一)近因说

    “近因”在制定法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能在各类判例中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我国刑法学者储槐植教授在其著《美国刑法》中给近因做了如下定义:“综合起来,一般认为,近因就是没有被介入因素打破因果链的,当然地或者盖然地引起危害结果的事实原因。”[4]举个例子:甲企图谋杀乙,在乙的车上安装了定时炸弹,但在炸弹爆炸之前,乙开车与丙车碰撞导致乙死亡。那么甲的行为就不是乙死亡的近因,因为介入因素(丙的行为)打破了原有的因果链条。

    在确定先行行为与最终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必须要考虑介入因素。介入因素大致有三类:1、他人的行为;2、受害人自身的行为;3、自然事件。介入因素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不仅直接引起了结果的发生,而且使得本来不会产生这个结果的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有了联系。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当一个因果关系中包含介入因素时,如何确定先前行为是危害结果的近因呢?第一,考察介入因素本身是否异常。判断介入因素是异常还是非异常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以一个现实世界中一般人的视角去考虑现象之间的联系概率是高是低。如果该介入因素是异常的,其与先前行为的联系概率低,那么先前行为就不是危害结果的近因;反之,如果该介入因素时正常的,其与先前行为的联系概率高,那么先前行为就是危害结果的近因。第二,考察介入因素与先前行为的关系。如果介入因素独立于先前行为,那么先前行为就不是危害结果的近因。就比如前例:甲在乙车安装定时炸弹,乙开车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独立于甲的行为之外的因素,故甲的行为就不是乙死亡结果的近因。反之,如果介入因素从属于先前行为,则先前行为即为危害结果的近因。比如:甲违章驾车(先前行为),乙躲让(介入因素),造成丙死亡。乙行为是甲行为的反应结果,从属于甲行为,所以甲行为是丙死亡结果的近因。 

    (二)普通因果观念说

    英国学者布里特以及美国刑法学者哈特、霍诺雷极力倡导普通因果观念说。他们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其实质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事实判断,与法律问题无关,是个纯事实问题,也不涉及到任何价值判断的因素。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这种普通因果观念去进行这种事实上的判断。比如说如果一般人普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认为行为人不应对该危害结果负责,实则就是否定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哈特和霍诺雷两位刑法学者不仅一般性地表述了大众普通因果观念理由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研究的作用,而且还更具体地提出了判断的原则和方法。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特殊因果问题的提出总是出于希望解释为人们所困惑不解的特定事物的产生问题,因为这一事物脱离了事物发展的正常、普通或者合理的轨道。”[5]人们理解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也要从这一方向出发,从异常中去寻找产生异常的原因。“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所控制的事物都有一个自然或者说特定的行动方式,如果不加以干预,它们就会保持原有状态,或者表现出与我们有意地通过自己的控制使之产生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原因在本质上是种干预或者介入事物正常进程的东西”。[6]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并执行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准则,尽管这种标准不是十分明确具体,也没有被现行法律规定,但它确是维持正常生活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回答此一问题更确切的方法是,法官使用了一般人普通观念中的概念,确实没有什么可信的理由使他们不这样做,一般人观念中的因果关系和责任概念可以证明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牢固的道德基础。”[7]在司法实践中,英美的很多地区都采取了上述观点。“刑事法院经常通过求助于根植于普通观念中的因果概念来区别和限制责任。”[8]因此,许多法官在对陪审团提出定案原则时,都明确指出应当运用他们的一般观念去确定事实的有无。

   

    



   

 

    


 








王婷婷律师 已认证
  • 15507318787
  • 湖南三律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 入驻华律

    5年

  • 用户采纳

    1次 (优于73.86%的律师)

  • 用户点赞

    3次 (优于88.18%的律师)

  • 平台积分

    2087分 (优于85.24%的律师)

  • 响应时间

    一天内

  • 投稿文章

    8篇 (优于87.83%的律师)

版权所有:王婷婷律师IP属地:湖南
技术支持:华律网蜀ICP备11014096号-1 个人网站总访问量:44900 昨日访问量:46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