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律师网

以法律的智慧服务人 以法律的知识帮助人

IP属地:江苏

季伟律师

  • 服务地区:全国

  • 主攻方向:婚姻家庭

  • 服务时间:08:30-20:30

  • 执业律所:江苏田湾律师事务所

在线咨询 收藏 3人关注

法律咨询热线|

15061304496点击查看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彩礼的认定和返还

发布者:季伟律师|时间:2023年08月12日|分类:律师随笔 |144人看过举报


彩礼的认定和返还

 

   男女之间微信转账一万元,该如何认定其法律关系?转账用途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用途认定其法律关系,进而认定其是否返还?

在没有约定用途的情况下,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1、转账发生在陌生男女间,很可能是转错了,这时转账接收一方构成不当得利,其持有钱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接收一方须向转出访予以返还。

2、转账发生在朋友之间,构成借贷关系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返还。

3、转账发生在婚外情男女之间,则转出钱款一方涉嫌侵害另一方的夫妻财产权,该转出行为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赠与,接收方须向转出方的配偶予以返还。

4、转账发生在同居男女之间,则有可能构成借贷关系,出借一方有向接收一方主张返还的权利。该笔钱款如果已经用于同居消费,则不构成借贷关系,也无需返还。当然,也有可能认定为一般性赠与,尤其是在转账数额小于一万元的情况下。

5、转账发生在恋爱男女之间,如果二者尚未谈婚论嫁,则可以参照同居男女之间的转账进行处理。如果已经谈婚论嫁,尤其是在举行婚礼期间,则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彩礼。

6、有其他可能。

从上面可以看出,转账主体间的身份关系,对于转账行为的法律认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要注意的是转账数额也是有影响的,小额的转账倾向于被认定为一般赠与,无需返还,司法实践中有将一万元这个数额作为认定为形成借贷关系的起点。如果转账时双方就转账用途有过约定的,即转账的目的性明确的,则按照约定的用途认定法律关系。

恋人之间的转账,相较于其他主体之间的转账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转账如果被认定为彩礼,则其应当在主体性、目的性、时间性、习俗性上有一定的要求。主体性要求转账发生在恋人之间,尤其是谈婚论嫁男女之间;目的性要求,彩礼的本质属性,就是以结婚为目的财物赠与;时间性要求彩礼的给付一般发生在订立婚约阶段,例如同样是见面礼,发生在初次相见时,一般难以认定为彩礼,而发生在订婚时则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彩礼;习俗性要求彩礼的给付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特性,价值大小也会影响彩礼的认定,价值较小的财物被认定为一般性赠与的可能性大,视为一种情谊行为,具有无偿性,无法主张返还。具有家传的属性的物品,无论价值大小,则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彩礼。

恋爱男女之间以结婚为目的的财物赠与,可以认定为彩礼。恋爱男女之间的财物交付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现金类彩礼和实物类彩礼,前者支付方式为现金、微信转账、银行转账。例如,见面礼、红包、下车礼,实物类彩礼如三金、汽车、家传贵重物品。

彩礼属于接收一方的婚前或者婚内的个人财产部分,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给付彩礼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被认定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如果,婚恋男女最终没有步入婚姻殿堂,解除了婚约,基于男方的主张或者女方的退还意愿,彩礼会面临返还。那么,彩礼返还要考量哪些因素呢?又或者已经步入了婚姻殿堂是否还可以主张彩礼返还呢?

彩礼返还,一般以男女双方协商返还为主,如果协商不了,则以诉讼主张返还居多。诉讼案由一般有,婚约财产纠纷、同居析产纠纷、离婚纠纷,也就是说已经结婚的在离婚诉讼中主张返还彩礼。只停留在订婚阶段尚未形成夫妻关系的,立婚约财产纠纷或者同居财产析产纠纷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婚约财产纠纷只处理与彩礼有关的财产返还问题,而立同居财产析产纠纷可以同时处理彩礼返还和同居财产分割问题,而往往后者更有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为同居期间往往形成同居财产,需要分割,例如同居期间共同出资购置车辆,该车辆不属于彩礼。

彩礼返还需考虑的因素,主要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的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作者:季伟,江苏田湾律师事务所律师

办公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22-2号海晟新寓A-704室,联系方式,15061304496(微信同号)。


收藏
在线咨询

律师号码归属地:江苏 连云港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15061304496

相关阅读

  • 全站访问量

    286253

  • 昨日访问量

    352

技术支持:华律网 - 版权所有:季伟律师

Copyright©2004-2025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03493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