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利贷
虽然大家都知道借高利贷坏处多,但真正能在救急时候帮一把的,常常也是“高利贷”。不过,很多人借“高利贷”的时候,其实不知道自己借的是不是高利贷,也不太清楚利率具体算法,不知如何界定高利贷,糊糊涂涂的就把钱借到手了。殊不知,借到手之后,“天价利息”让他们难以承受。
对于高利贷的界定范围,在此做一下解释。目前高利贷的界定,是按照“四倍LPR”来算。自从去年4月份之后,我国的LPR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不变,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我国LPR1年期为3.85%,5年期为4.65%。也就是说,目前的高利贷保护上限为15.4%,超过的部分就属于高利贷,可以不用还。
2、夫妻单方欠下的债务
虽然夫妻双方从情理上来说,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应大难临头各自飞。但现实情况变数太多,很多人结婚根本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相互利用。比方说某一方因为欠债,所以想通过结婚让另一半帮忙还钱。
这种情况,现实中也并不少见。根据《民法典》,只有夫妻双方同时签名,才会共同接手债务,不然就只能算做单方的债务,另一半可以不用还这笔钱。
3、过了3年诉讼时效的债务
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已经向法院申请民事保护,有效时间是3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欠款人没还钱,而借钱的人也没有提起诉讼要钱,那法院就不会保护这笔欠款。如果期间再次提起诉讼,那保护时间会重新延长3年。
4、借款人已知债务非法去向
如果借的这笔钱,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而借钱时已经告知借款人,欠钱的人可以不用还这笔钱。不过,既然是用于违法犯罪的钱,估计也没多少人会供出罪刑来逃脱债务。
5、合同不清晰的借款
借钱时,一般会签署合同,确定利息等各方面信息。但如果借款方模糊了这一部分信息,“骗取”别人签合同,则该合同没有法律效应,可以不用归还。根据《民法典》,如果贷款双方都是自然人,不涉及贷款机构,利息就不用还了。
6、信息被冒用的借款
信息被盗或者泄露,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你在这个APP里面浏览的内容,在另一个APP里可能就会出现相应的推荐,这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隐患。因为信息共享,每个人的隐私都有可能被别人盗走。如果你的信息被盗取,然后拿去贷款,同样属于无效借款,可以不用还。
7年
30次 (优于95.83%的律师)
25次 (优于97.01%的律师)
198810分 (优于99.86%的律师)
一天内
1393篇 (优于89.95%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