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营业执照、对公账户的刑事法律风险
近年来电信诈骗非常多发,涉案人员不断升级犯罪手段,给侦查抓捕工作带来挑战。犯罪分子在诈骗到钱以后,必须经过多次转账、取现实现切断资金链,达到逃避打击的目的。在电信诈骗犯罪过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使用个人账户,警方可以直接冻结,时效非常快。如果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是对公账户,根据银行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的查封、扣押、冻结必须到柜面办理。如果对公账户涉及多个省份,要查明相关信息及资金流向,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往往在查封之前,犯罪嫌疑人已经把钱转走,对公账户能够增加警方的查封难度,其次,诈骗案的受害人往往认为对公账户可信度高,容易放松警惕。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被害人的这种心理,利用对公账户进行网络诈骗活动。
基于个人账户和对公账户的上述区别,对公账户成了电信诈骗案和赌博案犯罪嫌疑人最为青睐的洗钱账户,由此产生了一条“办、卖、转、销”营业执照、对公账户的“黑色产业链”。
很多人在网上兜售对公账户,基本的操作模式是用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并利用公司名义在银行开立企业对公账户,随后将账户连同公司和法人代表等完整信息(开户资料)、公司章(公章、财务章、法人代表章)、银行预留手机卡、网银U盾、对公账户银行卡及密码等“全套”资料(诉称“八件套”),以每套6000元至上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从事电信诈骗人员用于洗钱。电信诈骗分子骗取资金后,会迅速将资金转入多个对公账户进行流转。
为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源头治理,打击震慑电信网络诈骗的上游犯罪,2020年全国部分地区警方集中打击买卖营业执照和对公账户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便利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
这条“黑色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可能涉嫌以下犯罪:
1、买卖营业执照的行为涉嫌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买卖对公账户的行为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出租、出售、出借和购买银行账户或企业账户,除被记入个人征信报告和5年内暂停所有非柜面业务及支付业务外,还可能涉嫌《刑法》规定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即刑法规定的信用卡,不仅包括具有透支功能的贷记卡,还包括不不具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因此,买卖对公账户的行为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以上二十万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Dev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3、买卖八件套的行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最高可判三年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犯罪提供帮助的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网络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各位读者朋友,在工作生活中应当防范刑事法律风险,如果有人教唆、怂恿你办理营业执照、对公账户转卖牟利,可一定要小心啊!
12年 (优于76.09%的律师)
3次 (优于84.06%的律师)
6次 (优于92.23%的律师)
10109分 (优于95.42%的律师)
一天内
86篇 (优于96.24%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