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晚会都曝光消费领域的诸多问题,好多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匪夷所思,3.15曝光后,相关职能部门迅速开展执法工作,动作迅速,成效斐然。但不免有些疑问,3。15曝光前,为什么没有开展调查或执法工作?问题出在哪儿了?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部分产品质量问题很隐蔽,普通消费者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但受限于调查取证难度太大,无法取得充足的证据;举报后,部分职能部门不重视,没有开展深入调查取证,最终不了了之。如果到法院起诉,对单个消费主体而言,金额不大,问题较小,维权成本较高,取证难度较大,怕麻烦、不划算。如果请律师,需要支出一笔不菲的律师费,还不能要求对方承担律师费,因为没有法律依据。维权的经济成本和门槛,客观上被抬高了。
部分职能部门执法能力或执法人员不足,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或能力,难以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15晚会,每年只有一次,但与消费领域有关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怎么办?
职能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解决人手不足和执法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升发现问题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立法或出台司法解释加重处罚力度,力求一次犯错,终身遗憾。越是经济实力强的,处罚越重。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大力支持普通消费者维权,降低维权成本,减轻消费者的证明责任,消费者维权的全部支出或损失都由不法商家承担,包括误工费、律师费、交通费、惩罚性赔偿等。
大力开展普法工作,增强普通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另外,可以成立消费者维权基金,垫付消费领域维权支出,代表或代理广大消费者开展专业维权工作,提升维权效率,降低维权的门槛,打消维权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