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时甜甜蜜蜜不分你我
可一旦谈到“转账”“借款”
双方都好像变了个人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01
11
案情介绍
11
2018年初,T(化名)不幸被确诊重大疾病。朋友R(化名)在T治疗期间,经常给予她生活帮助和精神安慰,让T很感动。不久,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开始共同居住。
2020年,T的病情通过治疗得到了控制,身体好转,感情却又出现问题。两人因为钱闹掰,T对R提起了诉讼。
原来,同居期间,T曾两次向银行贷款,抵押了自己的房产,用于流动资金周转。
原告T称,自己第一次贷款了490万,已经将这笔钱陆续转给了被告R。第二次贷款了600万,其中490万归还了第一次贷款,剩下的钱都转到了R指定账户。
按照T的说法,她从2018年9月开始,给了R现金270万,转账288.5万,一共借给他558.5万元。
R却否认自己向T借了钱,称自己从来没有收到过270万现金,转账则是他与T公司之间的生意往来。R说,T第一次贷款是为了开火锅店,第二次贷款是为了还第一次的钱,均与自己无关。
T反驳道,自己是因为信任R才没与他签订借款协议,没想到R居然不承认向她借了钱。于是,T将R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R返还同居期间借款共计558.5万元。
?被告R认可转账的存在,但否认转账款为借款。他提供了银行账户交易明细以及微信转账电子凭证,证明其在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曾转给T23笔钱款,用于T个人及其公司经营,共计265.5万元。
T认可R上述转账的真实性,但表示其收到转账后,已经取了现金交给R。
双方都表示,除上述所列各自向对方的转账外,还有其他经济往来,但不列入本案诉请范围或不需要在本案中处理,均不再举证。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T与被告R在同居期间存在多次、大额银行转账往来,超出了日常生活必需。T关于“因恋爱关系未要求R立据”的解释存在事实基础,双方应予确认存在借贷关系。在本案中,双方确认的银行转账交易差额23万元,应为借款,被告R应承担返还责任。T所称曾现金交付R270万元,遭R否认,且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自负举证责任。一审法院遂判决被告R归还原告T23万元。
两人均不服,分别提起上诉。
T上诉称,R的转账并非还款,而是让她帮忙取现;且一审对现金借款270万元这一事实未查明,故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其一审全部诉请。
R则上诉称,双方之间并无借贷合意,T更未现金交付270万元,转账款是其他经济往来,请求法院改判驳回T一审的全部诉请。
02
11
案件结果
11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T未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亦未提供其他证据证明其与R之间存在借贷法律关系。虽T主张因身份关系特殊,所以在借款时未出具书面债权凭证,但即便如此,事后亦应有微信、短信、邮件、录音、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证明借款关系的存在。而本案中T未提供任何此类证据,故对于T主张其与R之间存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难以采信。
其次,T主张交付R的款项分为两部分:现金交付270万元,转账288.5万元。对于现金交付的270万元,T未提供现金交付的相应证据,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不予采信。对于转账的288.5万元,一审中T提供的银行交易记录显示,转账时间与其向银行两次贷款的时间并不吻合,无法证明转账款为两笔贷款资金。
而R也曾给T转账共265.5万元,且一审中双方当事人还表示,除上述所列各自向对方的转账外,双方还有其他经济往来。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在此情况下,显然无法将双方各自主张的转账款从所有经济往来款中割裂出来,单独作出认定,除非双方当事人自行予以确认,而本案中T和R对各自转账的款项性质、用途存在争议。
综上,T虽然主张其与R之间存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但未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亦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已经交付借款,故法院难以采信。最终,二审法院改判驳回T一审全部诉请。
03
11
法官提醒
11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成立需要双方存在借贷合意,并有款项交付的事实。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它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法官提醒,恋爱阶段男女经济往来频繁,形成了复杂的法律关系,大家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恋爱、同居关系、基于信任未签署借款协议或书面借据等理由,均不能作为双方之间的往来款就是借款的证据,更不能替代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起到证明存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作用。因此,请务必留存必要的借贷证据,减少因恋爱关系结束引发的金钱纠纷。
来源丨网络
声明丨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