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农村老家的热闹还没散去,却传来了让人不安的消息:村里要“收回宅基地”,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家的房子还能不能保住。尤其是“一户一宅”政策执行得越来越严,有人年前回村修的老屋,年后就被贴了“违规”标签。宅基地是农民的根,集体收回到底咋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政策的执行风险,看看你家房子会不会“悬”。
一、“一户一宅”:原则清楚,执行模糊
“一户一宅”是《土地管理法》第62条定的规矩: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标(各地标准不同,一般100-200平米)。这政策初衷是防止乱占耕地、公平分配资源。可现实中,执行起来却五花八门。
比如,老张家在村里住了三代,20年前分户后又批了块宅基地盖房,春节回村还翻新了一下。结果村里说“超标了”,要收回一块,老张急得跳脚:“我这是祖宅,咋就违规了?”类似的事儿不少,政策讲原则,具体咋算“一户”、咋认“宅”,全看村里一张嘴。
二、集体收回:哪些房子危险?
宅基地是集体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村里确实有权收回,但得有理由。春节后,收回行动往往加码,几种情况最容易中招:
1 超占多宅:一户多处宅基地,比如儿子分户又批了地,老宅没退,超标就可能被收。老李家两栋房,村里直接拆了一栋,他喊冤都没用。
2 长期闲置:房子空着没人住,超过两年没修缮,村里可能以“浪费资源”为名收回。小王在外打工10年,春节回来看见老屋变平地,气得直骂。
3 违规建房:没审批私自盖房,或者超面积翻建,这种最先被盯上。河南某村春节后查出一批“豪华违建”,直接强制拆除。
可执行风险也藏在这儿。有的“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就收;有的还借机“搞平衡”,盯着关系不好的户下手。政策本该公平,落地却容易偏。
三、法律底线:收回不是随便来
别怕,集体收回宅基地不是村里想咋办就咋办。《土地管理法》第62条说了,收回得合法:要么你自愿退出,要么你真违规,还得走程序——通知、听证、补偿到位。没这些,强拆就是违法。
《民法典》第243条还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基本保障,除非国家征地并补偿,集体不得随意剥夺。也就是说,你家房子只要合规,村里没权随便动。江苏老刘家宅基地被收,他拿着一纸老批文告到法院,最后不仅保住房,还拿了补偿。
可现实里,程序常被“省略”。春节后回村,小赵发现自家老宅被拆,村里说“闲置太久”,连个招呼都没打。小赵报警后才知道,村里得赔他重建费。
四、保住房子:这几招管用
春节后宅基地政策收紧,想保住房子得主动点:
1 查证件:翻出宅基地批文、房产证,确认自己“一户一宅”没超标,没证的赶紧补办。
2 用起来:房子别空着,春节修修住住,证明还在用。闲置被收的,多是“无人问津”的。
3 问清楚:村里要收回,先问理由、看文件,不合法就找乡政府或法院,别忍气吞声。
有个案例,湖北小张家老屋差点被收,他春节回村住了俩月,还拍了水电费单证明使用,最后村里撤了决定。
集体收回宅基地听着吓人,但只要你守规矩、懂法律,房子保得住。“一户一宅”政策是把双刃剑,管住了乱建,也容易伤了老实人。
春节后回村,别光顾着串门,抽空看看自家宅基地咋样。房子是根,政策再变,权益不能丢。问问村里、备好证据,真遇上事儿,法律给你撑腰,房子自然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