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刚过,团圆的温馨还未散去,一些家庭却因遗产问题走上法庭。春节作为家族聚会的高峰期,遗产纠纷频发,尤其是老龄化背景下(60岁以上人口超20%),房产、存款等分配矛盾层出不穷。存合家事法律顾问以案例为镜,剖析春节期间常见的遗产纠纷及矛盾重点。
一、春节常见的遗产纠纷案例
案例1:房产归属之争 李家春节团聚,80岁老母亲去世前未立遗嘱,留下市区一套价值300万的房产。大儿子长期照顾母亲,主张独占;二女儿称自己出钱装修,要求平分。春节饭桌上争执不下,节后诉至法院。
案例2:存款分配矛盾 王老伯春节前去世,存款50万未指定归属。长子称父亲生前口头许给自己,次子怀疑长子私吞部分现金。兄弟俩春节聚会翻脸,节后对簿公堂。
二、最常见的纠纷矛盾重点
1 遗嘱缺失或效力争议 春节期间,老人或口头表态未记录,或手写遗嘱未公证,导致真实性存疑。如王老伯案例,口头承诺无据可查,兄弟信任崩塌。
2 房产归属分歧 房产往往是遗产“大头”,子女间因居住权、出资比例争执不休。李家案例中,照顾与出资的贡献难以平衡。
3 财产隐瞒与不公 一方怀疑另一方藏匿存款或贵重物品,春节团聚时情绪化对质,矛盾激化。
4 法定继承与道德期待冲突 《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第一顺位(配偶、子女、父母)平分,但实际中,付出多的一方常期待多得,引发不满。
三、存合律师事务所的建议:和解沟通为先
春节后的遗产官司多源于情绪积累,律师事务所普遍建议以和解沟通为第一准则,避免诉讼撕裂亲情。
1 节后及时沟通 春节散场后,召集亲属开家庭会议,坦诚表达诉求。如李家可请中立长辈主持,协商房产归属与补偿方案。
2 借助第三方调解 社区调解员或专业律师可促成和解。比如,王家兄弟若请律师核查存款流向,或能化解误会,达成分配共识。
3 书面协议固化结果 和解后签署协议,明确财产分割细节,避免日后反悔。协议可公证,增强效力。
案例启示:李家若节后协商,大儿子拿房补偿20万给妹妹,或能免去诉讼之苦。
四、法律维权为底线
若沟通无果,法律是最后保障。律师建议:
1 收集证据 保存遗嘱、转账记录、房产证等,证明财产归属或贡献。如二女儿出示装修发票,可主张更多份额。
2 依法诉讼 根据《民法典》第1133条,遗嘱优先;无遗嘱按法定顺序分。法院可根据扶养情况酌情调整,如大儿子证明长期照顾,或获多分。
3 关注诉讼时效 遗产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自知道权益受损起算,节后尽早行动。
春节团圆变争产,折射出遗产规划的缺失与沟通的断裂。2025年春节后,李家、王家的官司提醒我们:遗产纠纷不只关乎钱,更关乎情。律师事务所倡导和解为先,通过沟通消弭矛盾;法律维权为底线,确保权益不失。节后与其对簿公堂,不如坐下来谈谈,留住亲情余温。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遗产纠纷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