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佳恒律师

  • 执业资质:1110120**********

  • 执业机构: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 擅长领域:旅游法律顾问人身损害合同纠纷婚姻家庭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聚餐劝酒”后致人身损害的责任承担

发布者:仇佳恒律师|时间:2020年02月24日|分类:人身损害 |769人看过

看官!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人非金石,怎禁得这般剥削!             ——《元史演义


一、案情回顾:

乌鲁木齐市某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陈某在米东区一饭店设饭局宴请周某、孟某等8人。周某不胜酒力酒醉不醒,次日早晨,周某被发现因酒精中毒死亡。周某家人随后将该培训学校及参加饭局的7人全告上法庭,要求共同赔偿周某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共计11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定,周某作为成年人,对酒精中毒死亡负主要责任,本人承担赔偿责任的70%组织饭局者陈某承担20%的责任其余6名参与人共同承担剩余10%的责任,共计赔偿周某各项费用3.5万余元。

在众多现实案例中[1-3],因聚餐相互劝酒过量导致饮酒者肢残体损、亲朋反目成仇甚至家破人亡案例不胜枚举,大多情况为:饮酒后从楼梯滑下摔伤、酒后开车出交通事故、酒后骑车落水致伤致残、酒后扶至房间休息结果昏迷不醒甚至死亡等。在此类案件中,法院较为常见的裁判规则是:饮酒者本人要承担主要责任,组局者、参与饮酒者、餐饮娱乐场所承担次要责任。

二、依据法律规定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四种情形

依据我国《民法总则》和《侵权责任法》规定,在我们日常生活聚餐活动中一旦出现过量饮酒导致酒后摔伤致残致死的情形,以下四种人员(或情形)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1、宴会召集人;2、大量劝酒、强迫劝酒人员;3、未阻止饮酒人酒后驾车、游泳等剧烈运动的;4、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医院或家中使其获得照顾的

1宴会的召集人召集人作为宴会的组织者,其应当确保参加宴会的每个人的安全,醉酒者一旦出现意外事故,酒宴召集者的法律责任是无法推脱。

2大量劝酒、强迫劝酒人员依据《民法通则》中的公平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不论劝酒多或少,一旦造成被劝酒人造成身体伤害或诱发疾病,劝酒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3未阻止饮酒人酒后驾车、游泳等剧烈运动的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同饮人应及时予以劝阻。没有劝阻以致出现车祸、落水等意外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医院或家中使其获得照顾的 如果饮酒者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时,此时同饮人负有一定的监护照顾义务。如果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让其达到有人照顾的状态(比如家中无人),此时若出现意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同饮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法院判决依据的主要法条: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劝酒者应当意识到,被劝饮酒者饮用过量的酒会导致身体受伤害甚至死亡,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向其劝酒,任其醉倒,或主观上故意让其醉倒,或明知会造成对饮酒人的伤害却轻信可以避免,即构成民法中常说的过错。

第十六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四、评述:关于中华民族的酒文化

在我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酒桌饭局中的双方均清楚酒精的危害,事后的上吐下泻。从哲学的观点上看,双方饮酒与否应当存在以下四种情况:“你喝我也喝”、“你喝我不喝”、“你不喝我喝”、“你不喝我不喝”四种情形,但是为何不能最终没有达成第四种的双方均有益的最优情形呢?在人类的文明演化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最不利于人类繁衍后代的第一个选项:“你喝我也喝”成为了人类社群最终的抉择?

答案就要从中国民间劝酒文化的目的性说起,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标榜,但劝酒行为绝不仅仅是外在礼仪的简单体现,相反,它具有深层次、非常明确的实用功能,劝酒具有两个无与伦比的功效:服从性测和诚意测试[4]

服从性测试,是指一方通过某种手段来检测对方是否服从其指令的测试。采用何种手段测试对方服从与否呢?对,就是要求被测试者自残,这其中包括身体的自残:切手指、歃血等;精神的摧残:被吐口水、暴露隐私、杀害第三人等。而在普通人的交往中,就要选择一种相对文雅、不血腥的测试方式。喝酒之行为,由于其具有损害自身身体健康的特性、同时也不违背法律人伦,因此它就变成了一个极好的筛选工具,筛选出愿意为了服从对方而损害自己身体健康的人。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来判断你对其的服从程度。听着好像很扭曲,但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权力的彰显方式。尤其在掌权者自感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他往往需要周围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熬尽心思。有些人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但服从性测试恰恰必须荒谬。越荒谬越好。就比如“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上级其实心里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双方心知肚明,互飚演技。对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正是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其意义所在。如果没有损失自身的权益,则无法测出“服从”的程度。就像帮会入会需要在手上划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伤害的形式,来展示服从的姿态。在政界,这种测试是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暴露丑态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暴露丑态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信任担保。如果一顿筵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小王没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没有向我交付丑态作为抵押物,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直到喝的疯言胡语,脱衣跳舞,吐完躺倒,劝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额交付完毕。这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见证人。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是这样,入会的时候需要经历羞辱性的仪式,比如骷髅会据说需要当众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4]。只有“抵押物”给的到位了、“酒后丑态”到位了、“隐私暴露”到位了咱们的合作关系和信赖程度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这种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国家有的是,比中国人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如此兴盛的酒桌文化确实只有在中国菜发展的如此盘根错节、深入人心。酒桌文化是如此普及和具有感染力,以至于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这证明了其具有深厚的民众土壤和现实基础。

酒桌上劝酒的逻辑

A:你看,我为你割了自己一刀

B:你看,我也为你割了自己一刀

A:好兄弟!

B:好哥们!

A+B: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

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5克,女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不超过15克

 

参考文献

[1]判决文书.(2015)德中少民终字第38号.

[2]判决文书.(2015)黔高民申字第1197号.

[3]判决文书.(2014)宣中民一终字第00089号.

[4]中国的劝酒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11266

[5]男子聚餐醉酒死亡11名陪同就医同事被判均摊损失7.5万元.法制晚报、西安晚报.

[6]打赌饮6瓶白酒:饮酒要适量,过量或致猝死.湖北日报网.

[7]劝酒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华律网.

[8]图片来自网络,岳敏君等.



0 收藏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