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PK蓝月亮:都是“月亮”惹的祸?
易胜华 律师
“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近期又有惊人之举,分别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和广州天河区法院起诉,状告知名日化企业“蓝月亮”公司和著名主持人杨澜。王海诉称:“蓝月亮”洗衣液含有致癌的荧光增白剂,要求“蓝月亮”和代言人杨澜承担法律责任。蓝月亮回应:王海所说为不实之词,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两场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的诉讼,对阵的双方都是名人。杨澜的身后,是财大气粗的名企和说不清、道不明的背景。而王海则是身经百战、树敌无数的打假“专业户”,身后是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诉讼的结局充满悬念。
根据媒体报道,消费者将“蓝月亮”洗衣液送到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发现蓝月亮洗衣液中含有“荧光增白剂”。而“荧光增白剂”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定性的化学毒物,是一种致癌物质。
蓝月亮公司并不否认其产品含有“荧光增白剂”,但是该公司辩称:
“蓝月亮深层洁净洗衣液(亮白增艳)使用的荧光增白剂为二苯乙烯联苯类CBS-X,符合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发布的行业标准《QB/T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中规定的荧光增白剂种类。而且,目前荧光增白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洗衣粉和洗衣液中。同时,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的网站上也发布有《荧光增白剂在衣物洗涤剂中的应用》一文,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了详细说明。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蓝月亮深层洁净洗衣液(亮白增艳)无刺激性。”
由此可见,双方争议的并非“荧光增白剂”的有无,而是“荧光增白剂”在产品中的使用,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笔者注意到,在王海提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中,提到的“化学毒物”除了“荧光增白剂”之外,还有“柴油”、“煤油”、“汽油”等常见消费品。有关资料显示:“荧光增白剂”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制品显得更白、更亮、更鲜艳。如使用过量或者与身体的伤口接触,有潜在的致癌因素。至于多少剂量是安全范围,目前还没有界定标准。
“蓝月亮”公司的辩解中提到了行业标准《QB/T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如此看来,在洗涤用品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分析到这里,似乎王海一方败局已定。但是,王海起诉的理由并不在于“蓝月亮”使用“荧光增白剂”属于质量缺陷,而是认为“蓝月亮”没有在产品标识上注明危害,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即便添加“荧光增白剂”符合行业标准和法律规定,生产企业也应当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加以留意,不能掩盖产品可能具有的危害性。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产品包装标识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荧光增白剂”是对人体存在一定危害性的化学物质,“蓝月亮”洗衣液中确实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生产企业没有在产品包装上加中文警示说明,确实对消费者形成了一定的误导。“蓝月亮”辩称产品“无刺激性”,并不等于产品无害。同时,“无刺激性”的辩解与王海主张的“消费者知情权”不相干。就好像是顾客问服务员:“你这菜是地沟油做出来的吧?”服务员的回答是:“我这菜不辣。”
那么,“荧光增白剂”跟杨澜怎么扯上了呢?
关于“明星虚假代言”的责任问题,《食品安全法》已先行一步做出了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法》颁布于1994年,迄今已经将近17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广告法》的修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其他广告中“明星代言”应承担的责任,必然会纳入其中。但是,现行《广告法》仅有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三大责任主体,并没涉及广告的代言人。因此,王海起诉“蓝月亮”的同时捎带上杨澜,更多的是基于杨澜的名人效应。让杨澜“陪斩”,暂时还没有《广告法》上的依据。
“蓝月亮”公司在回应中,意味深长地提到:“公司对一切不实言论和恶意中伤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行动的权利”。
我们不由得要问:如果王海败诉,他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王海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他有没有散布“不实言论”,是不是“恶意中伤”。
“蓝月亮”洗衣液中含有“荧光增白剂”,这一点有检测中心的结论为证,“蓝月亮”公司对此并不否认。“蓝月亮”未在产品包装上印制警示标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至于未做警示标识是不是“欺骗消费者”,这属于认识问题。笔者认为,王海并没有散布不实言论,也没有恶意中伤。即使王海最后败诉,也不等于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否则的话,民事诉讼中所有败诉的原告,都需要被追究法律责任。以后谁还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呢?
笔者曾经代理“雪碧汞中毒”案。该案中,受害人马赛被人在雪碧中下毒,警方询问他的时候,他说“雪碧是我打开的”。就这样一句无心的话,最后被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判了一年有期徒刑。原因在于法院认为“雪碧是我打开的”这句话损害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商品声誉,令人哭笑不得。
某些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消费者是上帝”。但是,当消费者指出产品存在问题时,他们很少承认并努力改正,积极与消费者协调,而是举起“追究法律责任”的大棒恐吓消费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神圣不可侵犯。与消费者为敌的企业,注定无法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与尊重。
消费者在与企业就赔偿事项协商时,需要谨防企业反告消费者“敲诈勒索”。一些企业在面临消费者投诉的时候,假意与消费者协商。当消费者提出高额的索赔要求时,有些企业便以消费者“敲诈勒索”为由,向警方报案,将消费者送进监牢。“华硕电脑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希望,王海先生在为消费者维权的过程中,多注意自己的安全。
中国的消费者,永远是弱势的一方。我们的法律和我们的司法机关,什么时候才能让企业真正地明白:消费者是上帝!
2011年6月26日
下一篇
微笑的死刑犯上一篇
爱心不容打劫!―中国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