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死刑犯
易胜华
2012年5月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公判会,对2009年劫杀法官的林文栋宣布执行死刑。
林文栋是一名90后的男青年,在2009年的一个夜晚,他和四名同伙抢劫杀害了毕节市法院刑一庭法官高某。之所以选择这名法官和他同行的老乡作为犯罪对象,原因匪夷所思:“看不惯他们走路的姿势”。宣布执行死刑的时候,他面露微笑,脸上的酒涡清晰可见。
受害人高法官和老乡以怎样让人“看不惯”的姿势在凌晨的街道上行走,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也能够成为90后的小青年抢劫杀人的理由。他们并不缺钱,只是寻求刺激。即使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仍然可以面带微笑,坦然赴死。
公判会上,林文栋身穿阿迪达斯运动衫,笑容中还带有一丝腼腆。如果不是五花大绑,身边又站着法警,在另外的场合下,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青春飞扬的阳光少年。但是,他却是双手沾满了鲜血的杀人犯,而且即将被结束年轻的生命。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诧异,令人唏嘘。
也许他的父母正坐在台下,泪流满面,痛不欲生,羞愧难当。也许台下还坐在他的女朋友,曾经你侬我侬,可转眼间就将阴阳两隔。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年青人当时不顾一切痛下杀手,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又是什么,让这个年青人在得知自己即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仍然毫无悔意和恐惧?
林文栋临刑前的微笑,至少可以说明,死刑没有对他造成威慑。我见过一些死刑犯临刑前的表情,或痛哭,或颤抖,或凝重,或强作镇定。就像与林文栋同时执行死刑的另外两名罪犯那样。他们的年龄都有四五十岁了,他们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满不在乎的林文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败品,也体现出某些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
我办理的案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犯罪,他们大多已经年满18周岁,不能再称之为“未成年人”。但是,从心智成熟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没有达到成人社会的准入门槛。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羽翼的庇护,没有经历社会的风浪,缺少和外界的沟通交流。有些年轻人甚至缺少家庭的温暖(比如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或工作繁忙),更多的时候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网络几乎是他们对外沟通的唯一渠道。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他们的反应力度远远大于常人。药家鑫、林文栋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现在的青少年从网络上接收了海量的信息,包括负面的信息。网络社会的一些交往规则、语言暴力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某些年轻人而言,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失。在林文栋看来,死刑也许不过是网络游戏的GAME OVER,可以重新开始。所以他才会面带微笑,期待点击下一次的PLAY。
一胎化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青少年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难题。青少年犯罪令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揪心,死刑也绝不是根治犯罪的良方。如果对青少年的成长漠不关心,也许有一天,走在大街上,某位追风少年会和林文栋一样,毫无理由地突然对我们拔刀相向……
关注青少年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我们都经历过年轻时的少不更事,都有过艰难的成长过程。我们没有资格去嘲弄他们的幼稚,歧视他们的错误。我们衷心的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尽快地熟悉成人世界的规则,尽快地融入成人社会,挑起社会的重担。
司法机关在对这些青少年罪犯进行处理的时候,是否能够不以年龄作为区分“成年”和“未成年”的唯一标准,也不按照一般案件的定罪量刑模式进行简单处理呢?在法律允许的幅度之内,应当尽可能地留下这一条生命,让社会、学校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他们明白人生不是游戏,生命是可贵的,永远无法重来。
林文栋在临刑前的微笑,是对当前青少年教育和司法工作的嘲讽。作为法律工作者,我感到羞愧。
易胜华
2012年5月1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