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摄像头可以说无处不在,一般情况下,摄像头是以保障公共安全为目的,但有些商家安装的摄像头却有人脸识别功能,其功能主要有:
1.自动识别顾客身份,实时了解顾客的性别、年龄、会员占比等客流信息,店员可实时掌控店铺客流动态。还可以给顾客单独设定标签,如果是维权的车主,或者是职业打假人,记者都能单独设定标签,只要一进店就能被识破。
2.实时画像分析,提供用户职业、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等多维度报表,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此时此刻的心情,都能通过摄像头识别。这些信息可以为商家的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有效将客流数据转化为销售数据。
3.门店诊断功能,可根据客流、新客、回访、顾客质量等指标,为门店打分,帮助商家对门店总体客流质量有直观的了解,对门店运营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只要顾客进入门店,那么就会生成一个顾客独有的ID。如果你再去其它门店,也会被记录下来,那么销售人员就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交谈,甚至牵扯到报价的环节,都提前有了心理准备。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危害,认为它无非就是拍了自己一张照片而已,没有什么大影响,但其实,它已经影响到了你的隐私。
近日,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因向第三方公司购买22台人脸识别摄像设备,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非法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万1623张,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10万元。经调查发现,小鹏在旗下7家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设备,采集消费者面部识别数据,并未经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
“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先生在办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时,被要求激活人脸识别系统,他认为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个人隐私,要求对方删除,因此引发纠纷。法院判决支持郭先生的诉讼请求。此后最高法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乱象,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泄露担忧。
小区人脸识别侵权!江海经验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江海区检察院在排查中发现,辖区7个住宅小区物管公司在未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审核验收的情况下,擅自安装并投入使用“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且已完成大部分小区业主的人脸信息采集。相关小区违规设置“人脸信息识别”的门禁系统,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涉嫌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合法权益。相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创新监管机制,共同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各单位应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避免群众因不知法不懂法而触碰法律红线。
人脸识别技术不是万能的,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基于身份验证等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后也应尽到严格保管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AI换脸”技术的成熟,一旦“丢脸”,我们的信息将被泄露,就会面临被侵权的可能,造成名誉、物质方面的损失。
因此,遇到人脸识别时要谨慎,必要时敢于说不!
16年 (优于95.63%的律师)
16次 (优于93.59%的律师)
9次 (优于93.99%的律师)
19816分 (优于97.56%的律师)
一天内
394篇 (优于97.52%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