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移动华律
网站导航
钟兴刚律师团队
以法律的智慧服务人 以法律的知识帮助人
15221217839
咨询时间:08:00-22:00 服务地区

二胎家庭父母离婚,孩子是否应“平分”?

作者:钟兴刚律师团队时间:2025年04月03日分类:转载浏览:13次举报

夫妻离婚后,孩子到底应该由谁直接抚养往往是离婚案件中双方争论的焦点。尤其是二胎家庭,一方往往会主张“一人一个孩子”的分配方式。那么,子女的抚养权究竟应该如何分配?人民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近期,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二胎家庭父母离婚时因孩子抚养权产生的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

邵某(男)与计某(女)系单位同事,于2018年登记结婚。婚后于2019年育有一女邵小某、于2021年育有一子计小某。

自儿子出生起,双方就因孩子姓氏及抚养问题争执不休,邵某搬离女方住处,二人开始分居。分居后,两个孩子均随母亲共同生活。分居期间,上海市普陀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曾对双方进行调解,但未能缓和夫妻关系。

2023年1月,邵某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双方均表示同意离婚。就孩子抚养问题,邵某要求“均分”,即女儿邵小某随自己共同生活,儿子计小某随母亲计某共同生活;而计某则要求两名子女均随自己共同生活。

人民法院裁判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关于离婚问题,原、被告双方婚姻基础及婚初感情虽然尚可,但近几年常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事实上也处于分居状态,现双方均表示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并同意离婚,人民法院予以准许。

关于两个子女的抚养权问题,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应当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并充分保障子女身心健康。虽然原、被告在经济基础层面均具备抚养孩子的能力和条件,但两名子女在出生后,一直多由母亲计某及外祖母尽责照顾,而父亲因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加班且工作时间不固定,难以给予孩子较多陪伴和培养。

审理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依法委托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对本案开展社会调查,出具社会调查报告,确保对父母双方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考虑到原、被告双方分居时,女儿邵小某仅2岁多,儿子计小某则刚出生,孩子在与母亲共同生活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母亲有更深的情感依赖,目前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对该年龄段的幼儿而言难以适应,故两名子女的抚养权归母亲计某更为妥当。

最终,人民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女儿邵小某、儿子计小某随母亲计某共同生活,父亲邵某每月分别支付两个孩子相应抚养费直至子女年满十八岁。邵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国家生育政策不断放开的背景下,二胎家庭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新型家庭结构模式。在离婚案件中,父母常因孩子抚养权问题引发纠纷,如何确定多名子女的抚养权归属已成为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抚养权分配应当充分考虑子女权益

在离婚案件的审理中,对于抚养权的判断,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子女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子女身心健康并保障其合法权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法律规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而对于已满八周岁的子女,则应当了解并尊重孩子真实意愿。对于二胎家庭的子女抚养权,并非机械地“平均分配”,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考量因素包括:

1、良好的个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则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养成,父母存在明显品德缺陷的,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孩子人身安全。

2、稳定的生活环境。若忽然改变孩子日常的活动、学习场所,或变更长期抚养照顾人,往往会因为难以适应而造成心理伤害,若直接抚养一方居无定所,对孩子的成长则显然不利。

3、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抚养两个孩子需要承担更多经济压力,陪伴时间往往会因工作繁忙而大打折扣,需关注陪伴时间和经济收入之间的平衡。

4、未成年子女真实的意愿表达。在孩子已满八周岁的情形下,应当排除父母意志的干预,尊重孩子希望跟随哪方共同生活的真实意愿。

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共同关爱

无论离婚与否,无论是否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家长都应当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离婚纠纷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共同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首先,父母应共同保障好孩子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非直接抚养方要及时支付抚养费,直接抚养方要多给予陪伴关爱,共同织就孩子健康成长安全网。其次,双方应处理好探望事宜,不隐匿、抢夺未成年子女。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二胎家庭还应注重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家庭教育不可缺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感情虽已破裂,双方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能因此搁置,可以协商轮流直接抚养子女,但不应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  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文章来源:“上海高院”公众号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

法条链接:《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律师提示

      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对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一)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二)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三)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四)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父母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直接抚养子女,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的,可以作为父或者母直接抚养子女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直接抚养子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离婚后,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的,应当另行提起诉讼。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

(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

(三)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

(四)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

      离婚诉讼中,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优先考虑由另一方直接抚养:

(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二)有赌博、吸毒等恶习;

(三)重婚、与他人同居或者其他严重违反夫妻忠实义务情形;

(四)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且另一方不存在本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等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情形;

(五)其他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钟兴刚律师团队 已认证
  • 执业12年
  • 15221217839
  • 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 入驻华律

    5年

  • 用户采纳

    6次 (优于88.68%的律师)

  • 用户点赞

    2次 (优于85.52%的律师)

  • 平台积分

    22212分 (优于97.85%的律师)

  • 响应时间

    一天内

  • 投稿文章

    1669篇 (优于87.88%的律师)

版权所有:钟兴刚律师团队IP属地:上海
技术支持:华律网蜀ICP备11014096号-1 个人网站总访问量:805913 昨日访问量:1699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