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起,迎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期。3月1日,晨报求职圈与尊而光律师事务所举办的第一次线下活动。求职、面试和签约的法律知识讲座如期开讲。讲座上,律师就当前不少公司的招聘陷阱与到会者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过去交保证金、责任底薪、高薪骗局、培训费和体检费几个陷阱外,如今多了见习和窃取劳动成果陷阱。
招聘见习生?雇用廉价劳动力!
不少企业利用“见习”的名义招聘员工,见习期满却不聘用。事实上,你成了这家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一些不法企业利用见习,刻意降低员工的工资。
比如,一家没有见习资质的公司招聘网络管理员岗位,明确表示月薪为2000元,招聘后却与员工签订“见习协议”,每月仅支付504元的“见习补贴”,等到几个月见习期满,却迟迟不愿意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据了解,政府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推出见习计划,并给予有见习资格的企业一定的补助。
一些有见习资质的企业利用这个机会骗取政府的见习补贴。
几年前,在上海就有类似案例:有企业打起见习补贴的“小算盘”,招收大量见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创业园区负责人说,个别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招聘启事上含糊不清地写着“正式/见习岗位”,并以“见习后有望转正”来吸引大学生,通过开设见习岗位,支付低于最低工资的薪酬、不缴纳社保费,把见习人员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
还有个别未取得见习资格的企业在招聘时擅自将“实习”与“见习”概念偷换,或将试用期替换为见习期。
律师提醒:拥有见习生资格的单位不多,如果有用人单位说要招收见习生,首先要去劳动部门核实,看该招聘单位是否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以此确保不被非法单位忽悠。签约时,要看清合同,分清试用、正式签约与见习的区别。而见习生是指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选择企业成为青年见习基地,鼓励青年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见习岗位上磨练综合职业素质。其间见习学员和见习基地不建立劳动关系;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为其购买特定的综合保险。
面试程序员?窃取你的创意!
小庄和同学一起向一家IT企业投了简历,被通知去面试。谁知到了面试现场他们被要求设计一段程序出来。很用心地设计完成后,企业告诉他等录用通知,然后就没有了消息,打电话去问,对方以“有些人比你更适合这个岗位”拒绝。
无意中跟一起去应聘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也没有被录用,然后发现两人面试时,做的程序是一样的,但具体的设计又不同。他俩上网搜索,发现有游戏公司借面试让求职者编程并盗用其创意的案例,于是感觉自己求职也是被同样的手段给骗了。
与小庄不同,小苏有一项发明,但还没有来得及申请专利。在去一家公司面试时,为了向招聘官表现自己的能力,展示了这个发明。不久,没有被录用的小苏,在申请专利时,发现这项技术已经被申请了专利,而申请方的所在企业就是他当时去应聘的企业。他吃了哑巴亏。
12年 (优于70.85%的律师)
169次 (优于99.08%的律师)
152次 (优于99.23%的律师)
147330分 (优于99.78%的律师)
半天内
6406篇 (优于99.84%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