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后找不到人,可能构成诈骗。具体而言:
1.借款人若因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或者编造谎言、隐瞒真相骗取款物但到期不能偿还,只要其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未将款项挥霍一空或赖账,且有偿还意愿的,这种行为仍属于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如果借款人明明有能力偿还却故意不还,这种行为则可能涉嫌诈骗罪。
因此,在处理此类情况时,需要仔细判断借款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表现。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即诈骗行为必须针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进行。
2.客观要件: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这意味着,诈骗行为必须采用欺骗手段,并且骗取的财物必须达到一定数额。
3.主体要件: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诈骗罪。
4.主观要件: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这是区分诈骗罪与其他相似犯罪的关键所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的刑罚标准,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的不同,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
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要件不同:
(1)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意图是通过非法手段骗取贷款并非法占有。
(2)而骗取贷款罪则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是在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为取得贷款而采用了非法手段,并有归还的意愿。
2.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不同:
(1)骗取贷款罪的情节标准是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或其他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形,
(2)贷款诈骗罪只要骗取贷款达到数额较大即构成犯罪,对情节的规定均为加重处罚情形。
在界定两罪时,需要特别注意主观要件的不同,即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虽然两罪的手段相似,但主观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其性质和后果的截然不同。
【免责声明】
本人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普法参考。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遇侵权,请及时与我联系删除,谢谢。
3年
2491分 (优于86.74%的律师)
一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