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欢律师

  • 执业资质:1520120**********

  • 执业机构:贵州一策律师事务所

  • 擅长领域:刑事辩护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债权债务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谈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发布者:邓永欢律师|时间:2015年11月11日|分类:合同纠纷 |880人看过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劳动争议当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贵阳邓律师18786013017)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第九条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连续工作满10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第十一条 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形外,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双方应当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对协商不一致的内容,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二、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般包括如下三种情况,企业和劳动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三、针对无固定期限合同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是:连续二次签订固定劳动合同的情形。

当前,有一个极易忽略的问题,连续两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后,企业与职工很自然的就重新协商签订了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了。

可是,企业与职工都没有注意到劳动合同法这方面的规定。

对于企业来讲,风险在于:当职工与企业发生争议的时候,职工就会说,是企业主动提出要再次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我们作为员工,没有办法,只有签订了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根据法律的规定,除职工提出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企业应当与职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此时属于企业违反规定,需要承担自企业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每日两倍的工资。

所以,企业要想规避相应的风险,首先就应当在合同快要到期时,一般是合同期满前一个月的时间,企业向职工书面送达签订固定期限或无固定期限合同征求意见书。

而作为职工,达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要周全考虑。如果非因自身原因没有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在适当时候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0 收藏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