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泳仪律师网

以法律的智慧服务人 以法律的知识帮助人

IP属地:广东

杨泳仪律师

  • 服务地区:全国

  • 主攻方向:刑事辩护

  • 服务时间:00:00-23:00

  • 执业律所: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

在线咨询 收藏 0人关注

法律咨询热线|

13631306506点击查看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刑罚体系 广州天河区容留他人吸毒罪刑事律师

发布者:杨泳仪律师|时间:2023年06月25日|分类:律师随笔 |118人看过举报

(微信同号)律师为您介绍相关法律知识:

近年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案件不断增多。而刑法对其规定过于笼统。在此,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对该罪的刑罚制度提出看法。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条文对于容留他人吸毒罪的犯罪构成规定得比较明确,同时也规定了三个层级的刑罚,但是这三个层级刑罚的各自适用范围不够明确,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容留他人吸毒罪犯罪成立门槛过低,存在打击面过宽、浪费刑罚资源的可能。

当前,吸毒人员结伙吸毒的情况十分普遍。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检察院今年处理的四起容留他人吸毒的案件全部是吸毒人员之间相互容留。对毒品犯罪,我国历来是进行严厉打击,防止毒品的泛滥。但是在容留他人吸毒案件中,有些仅仅是一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容留,而且具有一定的偶发性。行为侵害更多的是吸毒者自身的身体健康,其在毒品传播、扰乱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危害性显然比较低。另外,某些非吸毒人员出于亲情、友情等原因也有可能容留他人吸毒。这部分人自身并不吸毒,但是实施了容留自己的亲友、恋人吸毒的行为。对于这些人员应区别对待,从宽处理。首先,这些人员的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均较低。其次由于这些人员基本上都已意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他们是帮助亲友、恋人戒毒的可靠力量。然而,依据现行法律,只要他们容留他人吸毒就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受到刑罚处罚,这无疑有悖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未对具体犯罪情节进行区分,难以对于犯罪分子进行有效打击。

实践中容留他人吸毒的犯罪嫌疑人有时具有严重情节,如以营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毒、多次容留他人吸毒、容留未成年人吸毒、容留他人吸毒并提供毒品或吸食工具等。对于具有这些情节的犯罪应从严处理,但是,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容留他人吸毒罪中的严重情节作出规定。对于犯罪行为不加区分,就难以对犯罪进行有效打击。

刑罚规定过于宽泛,对于实践中的具体适用缺乏指导性。

容留他人吸毒属于轻罪的范畴,但是刑罚的三个层级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跨度。管制作为一种非监禁化的刑罚,处罚力度与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着很大的差别,后者直接剥夺了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仅仅将这三种刑罚进行了罗列,虽然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符合一定时期打击特定犯罪的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规定过于宽泛、缺乏指导性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完善立法建议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要求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严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核心就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刑罚制度也应坚持这一原则。

提高容留他人吸毒罪的门槛,对其刑罚进行细化。

笔者建议将容留他人吸毒罪的门槛予以适当的提高,即容留三人以上或三次以上才构成犯罪。具体而言,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可修改为“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三人以上或三次以上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到毒友之间相互容留行为通常涉及人数比较少,并且这种行为与个人吸毒的危害性类似,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危害。从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刑罚打击效率出发,适当提高容留他人吸毒罪的门槛利大于弊。

明确法定从重处罚的情形。容留他人吸毒罪刑罚的细化是以明确法定从重处罚情节为前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营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2.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提供吸食工具或毒品的

3.国家工作人员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4.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5.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6.其他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情节严重的。

相关声明:

1)如果您有法律问题,欢迎咨询律师。

2)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文章意见中的任一信息无意且并不构成或替代恰当的法律专业咨询,亦不因此形成当事人-律师委托关系;对完全或部分依赖文章意见的内容而作为或不作为产生的任一结果,原作者或本律师/律师事务所均不承担责任。

收藏
在线咨询

律师号码归属地:广东 广州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13631306506

相关阅读

  • 全站访问量

    3033875

  • 昨日访问量

    5127

技术支持:华律网 - 版权所有:杨泳仪律师

Copyright©2004-2024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03493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