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A某在2018年满怀信心地将投资款委托给B公司投资了C公司的定向投资项目。三方签订合同,承诺年收益12%,看似稳赚不赔。然而,两年后,合同到期时,A某不仅没能拿到任何收益,B公司还悄然注销了!更让人愤怒的是,B公司负责人和管理层早已“人间蒸发”。
A某的维权之路:A某没有自认倒霉,而是果断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将相关责任人告上法庭。一审判决支持她追回31.5万本金及利息,但相关责任人不服,提起上诉。
这场官司并不简单——股东、清算组成员和实际资金使用人,各方责任如何界定?法院终会如何裁定?
上诉人的诉求
撤销一审的判决!
??争议焦点
(1) 合同的性质:是“委托理财合同”还是“借款合同”
(2) B公司是否负有还款责任?
(3) 清算组成员是否应承担清算责任?
??A某的答辩
1、合同性质:合同《认购确认书》实质为借贷合同,约定B公司还本付息,符合借贷关系的本质。
2、法律效力:合同内容没有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具备法律约束力。
3、合同履行:B公司已出具出资确认书,证明收到款项,应履行还本付息义务。
??二审判决
(1)虽然合同表面上是委托理财合同,但实际上,A某无需承担项目盈亏风险,仅定期获取固定收益(年利率12%),这反映了双方真实交易目的实为借贷关系。一审认定该合同性质为“借款合同”具有法律依据。
(2)B公司未能证明已将投资款转给目标公司,也未提供目标项目存在的证据;公司注销前未尽清算责任,损害了债权人权益。另外,B公司股东未能举证B公司由第三人控制,所以不能免除B公司及其股东的法律责任。
(3)清算组未按照《公司法》规定通知债权人,导致A某未能及时申报债权,最终债权未获清偿,属于清算失职行为,应承担赔偿责任。
(4)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启示
A某的经历不仅是她的胜利,更是提醒大家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强烈警示。希望大家在签订合同时,保持一份警觉,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
7年
28次 (优于95.6%的律师)
8次 (优于93.53%的律师)
24253分 (优于98.03%的律师)
一天内
440篇 (优于89.95%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