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江河之上》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4月9日下午,电视剧《江河之上》研讨会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影视专家学者仲呈祥、张德祥、刘琼、赵卫防、戴清、李星文,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吴以桥等,对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总导演周亚平,主要演员陈数、袁文康、吕晓霖分享了创作感想。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仲呈祥:
电视剧《江河之上》对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首先,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我们新时代文艺的神圣职责。用文艺手段表现具有重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江河之上》在这一点表现十分出色,所以我们国家电视台会选择播出这部作品,中宣部也高度重视它,我们最高法的院领导都深度关心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这也证明了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江河之上》也对我们当下中国影视艺术有宝贵的启示作用。文艺作品的创作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创作资源的最佳配置。法院是影视创作的极好资源,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同我们的文艺家强强联合,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就像刚刚三位主演讲述的他们在最高法的帮助下与一线法官深入交流,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将人物演得鲜活,也在银幕上塑造出了正面的司法工作者的形象,这也是《江河之上》实现创作资源最佳配置的体现。
此外,《江河之上》在创作思维上有极大的创新。这部戏没有局限于法治题材本身,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融入剧作中,排除了长期影响我们简单化思维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项思路。比如,剧中引发热议的“袁笑笑买卖金雕案”,体现的是法与情的矛盾。金雕只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哪怕你出于善意花钱来养,都是违法的,《江河之上》在不动声色中普及了生态文明和法律知识。有追求的艺术作品就是要这样。《江河之上》将法官写得立体、写得鲜活,剧情引人深思,也颇具高度,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德祥:
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合于时而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的现实,艺术不仅有镜子的映照功能,更有介入现实、照亮现实的灯火功能。电视剧《江河之上》就是一部从法律角度深度介入当下现实的优秀作品,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所照之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期待。空气、水、土壤、生态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健康依赖于环境健康,环境还健康吗?还是青山绿水吗?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带来环境的严重变化,反过来威胁着人的生存。环境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遭受到损害,谁来维护?你看,法律走到了前台。《江河之上》聚焦于环境资源审判庭,一件件损坏生态的案件触目惊心,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生态,这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很有新时代特征,使人看到司法建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发展,也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司法在维护环境资源上的强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剧另辟蹊径,打开了现实的一个新的侧面。
《江河之上》展现了新一代司法人员的风采。该剧通过环境资源法庭的组建运行过程,塑造了罗远、耿念、林海岚、夏未冬、苏律师等青年司法人员群像,他们个性鲜明,家庭各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司法工作者的精神境界、眼界、能力。一方面是他们坚定地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真情和热情,对事实和法条的精益求精,体现了法律工作者的严谨、勤勉、廉洁、公正的工作作风和蓬勃朝气。法官并不是仅仅坐在法庭上,他们更多地是出现在案件现场,对事实真相进行追溯,毫不退缩、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维护正义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正义也是他们的力量之源。正是这种正义的朝气最能感染人,江河之上是法律、正义和良心。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刘 琼: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这部电视剧将环境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从化工厂爆炸这件环保大案切入,呈现城乡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利害纠缠,利益绑架,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通过一系列案件,触及和提出真问题、小切口、多样化、高站位、深思考,全面展现中国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伟大而具体的历史实践。
司法是保障。政策的最终落实,措施的准确到位,法规的有力执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长期、艰巨甚至是流血的斗争而获得。电视剧在充分、生动、艺术地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一严峻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彰显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江河之上》通过一桩桩真实案例,还原和表现了环保实践中司法战线的付出和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城市建设都涉及民生福祉。环保、司法和民生,通过环资庭这个专业而新颖的司法机构有机连接,这也是对党和政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新问题的新探索。电视剧《江河之上》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以众多真实案例为基础的《江河之上》,不回避矛盾,再现时代环境,塑造鲜活人物形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正面进攻,具有真实感、可信度和切近性,体现了艺术创作深刻介入社会发展的创作自觉性和艺术表达能力。现实题材创作不代表就一定具备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第一要有“现实”,第二要有“精神”。《江河之上》直面现实,塑造出符合时代气质的典型环境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提炼和表现出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高度,可以称为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卫防:
近日,中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在央视收官,该剧取得了近期以来的较高收视。其以丰富的人物塑造、充沛的叙事张力营造获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环保和法治这两大主题给予了新的诠释。
营造叙事张力以增强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为《江河之上》的首要艺术特色。如该剧的序幕即为一桩由环保事件引发的村民械斗,开场激烈的冲突预示着该剧跌宕起伏的剧情走向。而随后的化工厂爆炸案等各种纠纷案件平行展开,最终孕育出了澎湃的剧情张力。
人物的可辨识性和丰富性是《江河之上》的另一特色。剧中刻画出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均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可辨识性,特别是对三位法官主角进行了差异明显而又互相补充的性格刻画,他们对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环保都有着执着的坚守,但也均有相对不堪的一面。而大学生袁笑笑则是剧中刻意表现的另一类人物,袁笑笑本是动物保护的热心人,但因不懂法而买卖、收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最终因爱而违反法律。此外,剧中也刻画出了夏未冬、戴崇光、苏卓等人物,呈现出了真实而复杂的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景。
《江河之上》对法治和环保这两个新时代的宏大主题亦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首先,剧中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理念,这是对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其次,全剧以“环境司法改革”为主线,表达出了国家法治的进步。第三,剧中多次显现对环保、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戴 清:
电视剧《江河之上》将环境保护理念、环保法治建设巧妙加以艺术转化,在创作中呈现出“思想的审美化”的多维映射——以大案件为主线串起一个个小案件“珠子”的情节引人入胜、节奏紧凑;人物群像鲜活立体、深接地气,有着各自的生活前史,环境资源审判庭铁三角罗远、耿念、林海岚三位法官都有着捍卫环境的高度责任感,也有着各自的苦恼与艰辛,三人性格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环境工程系教授夏未冬、公益环保律师苏卓等展现出女性的力量与勇敢无畏,有着高度的理想主义情怀。观众在观剧中,跟随着这些一线环保卫士打了一场场硬仗,感受他们流汗流血、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畏精神,人物行为既朴实可信,又令人肃然起敬、深深感动。
剧中,一个个环保案件的原告是利益申诉方,而环境总是被伤害的主体,因此该剧也是为河流、湖泊、山岭、草沙发声的一部优秀生态文艺作品。山川湖泊草原,是故乡、祖国的物质载体,是一个人的爱之所系与魂之所牵;同时,山川湖泊草原也是世界的,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剧中夏未冬教授授课提及2002年联合国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等,都凸显了环境保护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
此前已有多部作品涉及反映环保理念与环保法治建设,如同样出自最高法影视中心创作的优秀作品《阳光下的法庭》。该剧是第一次全面深入表现环保理念与环保法治建设的作品,在表现环保案件覆盖面的广度,探析案件法理情冲突的深度锐度等方面都有着超越性的提升。
《影视独舌》创办人,影评人、剧评人李星文:
我想从“聊正事、求正解、做正剧”三个维度谈一谈这部电视剧在创作层面带给我的观剧体验。
聊正事。电视剧有宣传属性、文艺属性和商品属性。文艺性是一部剧能够行稳走远的基础,商业性是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电视剧的宣传属性则体现在,当下干预社会现实和当代生活、记录法治进程的作品数量较少,《江河之上》聚焦环保司法,说深、说透典型案例,抓准、厘清要害的症结,起到了记录留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求正解。环保司法与普通司法案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需要对事实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定,还需要思考如何还被污染的河流一江清水。比如生态林公园一案,法官们最终想出了异地补植的办法,解开了环保联合会和生态林公园的死结,这就是“求正解”,它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是非对错的判定,而是平衡了人与自然的利益。
做正剧。《江河之上》毕竟是一部电视剧,所以必须做出戏剧性才能吸引观众。围绕金盟水务暗管排污的案件,《江河之上》铺设了多重戏剧性,首先是暗管的寻找和锁定,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而案情大白后围绕着如何处罚和判决,三位法官展开了激烈辩论,既是在寻求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很好的戏剧抓手,能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引发深度思考。剧中其实还有第三层戏剧性——对祥发集团的处置,其中既有对经济和生态优先的考量,也埋藏着官员贪腐受贿的情节,戴副市长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循吏和清流交锋的复杂性,既有审美价值也有现实的参考意义。总之,这部剧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让大家看了就停不下来。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以桥:
《江河之上》的成功,是一次电视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回答时代课题的成功,得益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的新时代法治中国、绿色中国的良好生态;得益于各级人民法院携手广大法律工作者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锐意改革创新、服务大局所形成的生动创新实践;得益于艺术家们深谙时代命题,深耕脚下土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规律,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采撷艺术灵感、塑造艺术人物、完成艺术叙事,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江河之上》作为一部立足当下的现实主义主题作品,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做到了“宏观立意”与“微观叙事”的有机结合,从一个个具体而典型的环保案例中精准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主题,并且从司法、环保、科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等丰富维度探讨了我们各行各业、每一个人在绿色发展这个重大命题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二是做到了“崇高品格”与“真实人性”的有机结合,剧中塑造的法官、学者、律师等主要人物无疑是成功的,他们从真实生活中走来,面对“国之大者”和法治尊严时,却能迸发出惊人之举和强大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三是做到了“现实热点”与“艺术转化”的有机结合,剧中出现的各类环保案件,对应现实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甚至有些案件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江河之上》守住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底线,发挥了宣传环保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正面价值。
本剧主演 陈 数:
大家好,我是演员陈数,在电视剧《江河之上》饰演一位环境工程系的教授,同时也是环资庭的顾问“夏未冬”。正如总导演周亚平老师所言,环保和司法是这部剧的两大关键,而“夏未冬”夏老师的表现,直接反映着这部剧环保叙事的专业水准。还好,幸不辱命,我看到周亚平导演评价夏老师成为“剧中环保内容的定海神针”“是标准,也是愿景”;同时,通过互联网看到、听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针对环境工程系教授这个相对“冷门”的影视剧身份,我想,以学术服人,这是基本功。所以很早就和主创团队沟通,深入高校、实验室,拜访专家、教授,力争打破专业壁垒,最大化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
如果说德是为人的高限,那么法就是行事的底线。对夏老师来说,在大学课堂上培养人才是教育;在法庭上、社会上科普污染防治、资源循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何尝不是教育?在夏老师看来,“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让石头开花,也可以让花朵永无绽放之日”。那么,司法保护显然能树立起更为有力、也更触及要害的环保屏障。
正如我带着对教育的思考和理想,投身公益事业;夏老师也是带着对教育的思考、对法律的尊重,欣然答应陪伴并见证环资庭的成熟与壮大。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想,也许我是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责任担当,代入了夏老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底色。我们彼此,心意相通。
总之,教授夏老师和顾问夏老师,用一个教书育人者的热忱和专业科研人员的理性,凝聚着道德与法治、火与冰的合力,守护着江河之上的平衡和生机。也如我们的观众在影评中所写——夏冬之境,朗然此春。
本剧主演 袁文康:
我很荣幸能参与到这样一部有意义的作品创作中,我所饰演的耿念是一个底层出身,扎根基层,能够和群众共情的法官,正如他的名字“耿直不阿,心念民众”,在拍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每次穿上法袍,我都会怀着敬畏之心,去感受人民法官捍卫的那份公平公正,坚守他们心中的信仰。
回溯过去,《江河之上》里的法官耿念应该是我饰演过的最正气的一个角色。这是一部极力反映真实的现实主义大剧。剧中的案例、情感、故事都是我国环保司法改革之路上呈现过的,这一法治历程跨越十余年,承载了无数环保司法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例如,耿念这个角色在开篇亲自去现场了解案情,到村里开展巡回法庭工作,这里的原型就是一批背着国徽、亲临现场处理老百姓案子的巡回法庭法官们。
正是因为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表演都要有迹可循,要自然、落地、不悬浮。为了塑造好这样一个角色,我们跟随剧组前往无锡以及周边地区的法院进行生活体验。在那里,我们观摩过模拟法庭审判,现场旁听过真实的庭审,参观过法官们的办公室、会议室,并且和法官们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些珍贵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法官的日常其实是辛劳与欢乐并存的:辛劳的是那些不顾疲惫、处理繁琐案件和日日夜夜的庭审;欢乐的是当案件解决、权益得到维护、正义得到伸张时的如释重负。这些可爱可敬的法官给了我巨大的创作启迪,对我演绎好耿念这样一个法官帮助匪浅。
本剧主演 吕晓霖:
我曾饰演过多个政法系统角色,几乎涵盖了公检法司的全范围,但林海岚这个角色对我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这是因为环境资源审判庭是首次在电视剧中亮相,林海岚作为这个新型法庭的一员,是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中环资庭女法官形象的缩影。我希望能够准确、真诚地塑造这个角色。面对这样一个创新角色,表演上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幸运的是,在导演、编剧以及剧组的帮助下,我们有机会去法院实地观摩、学习、体验生活,我也从众多优秀的女法官身上看到了林海岚的影子:在工作中严谨公正、不偏不倚,生活中又不失幽默和可爱。
追剧过程中,我经常在评论和弹幕中看到观众对林海岚以及对整个环资庭团队的喜爱。他们对剧中案件的讨论、对法律知识的交流以及对环保和司法的热情,都让我深感荣幸。这些反响证明了我们的作品在社会意义、教育意义以及影响力上的成功。
除了观众的认可,我们扮演法官的演员也非常渴望了解现实中法官对我们塑造的角色的看法。在环资庭的座谈会上,我听到了全国许多一线法官分享的追剧感受,说他们的工作就像我们剧中在七星县的日常一样,现实审理中也会出现类似我们剧中的案件讨论和冲突情况。重庆一位女法官甚至直接告诉我,她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同林海岚,甚至她的家里也是一对宝贝女儿。我从未想过会有这么多法官沉浸式追我们的《江河之上》,并认可我们的表演,觉得我们仿佛是他们中的一员,这让我感到极为荣幸。
本剧总导演、总编剧周亚平:
《江河之上》这个题材并不好做,影视人大多也不会选。但我们做了,我们的认识是,做什么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我们推动了这部以环境保护与司法改革为主题的剧集,我们真正地做到了向时代、向现实要选题,我们研究了数百个案例,我们深信、深知,全国十余年来环境司法改革的案例,包括与群众、民生直接相关的案例,就是我们的IP。
我们的创作有两条线,主线就是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建立。如为汇聚审判力量、综合审判手段,行政、民事、刑事的三合一审判;为打破审判的主客场问题,环资庭的跨流域、跨地区建立;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司法人员、环保人士如何为不会说话的土地、空气、水发声,等等。另一条线写了法官职场生活之外的个人情感、家庭情感,这部分我们起初的创作并不想涉及,但完全由于采访中被感动了,这个剧里的法官都是付出了感情代价的。
拍摄之初,我们给剧定了调,要求主流、大气、方正、充沛。充沛就是讲情感充沛。这次播出中有观众讲,这部剧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但它的情绪依然很澎湃、激越,完全是走心了,由内而外。我们听了,有些欣慰。中年观众说它不悬浮、不架空,年轻观众说它不油腻、不矫揉。这也是剧组在创作、拍摄中反复要求的。
《江河之上》的诉求是,从创作角度看,对律政题材、司法题材作新的尝试;从最终效果看,期盼人们通过观剧,除了获得娱乐欣赏外,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苍生。
170人看过热心帮忙时受伤,损失谁来赔偿?
174人看过女子虚构“苦情戏” 男网友殉情身亡——一女子
204人看过秦皇岛市山海关法院公开宣判首例适用惩罚性赔偿
200人看过擅自播放他人音乐电视作品 娱乐中心被判赔偿经
137人看过网红带货侵权,赔偿责任谁担?
259人看过全国首例网游诉游乐园IP侵权案宣判,判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