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移动华律
网站导航
信金国律师
北京市家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与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
18611695580
咨询时间:09:30-18:30 服务地区

离婚都想要孩子抚养权,共同抚养怎么样?北京离婚律师-信金国

作者:信金国律师时间:2020年07月10日分类:律师随笔浏览:755次举报

话说王老吉和加多宝对红罐之争,最终结果都是共同享有了,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在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包装之争上两大公司都可以共同享有,那么,对于涉及到血脉亲情的子女,双方共同抚养好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子女抚养问题往往也是离婚纠纷中的主色调,这就衍生了一个问题,当父母双方为子女抚养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能否共同享有抚养权呢?

 

一、什么是抚养权?

 

抚养权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一项人身权利,抚养权有婚生子的抚养权与非婚生子的抚养权之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的出现与发生,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拥有该权利的一方或双方,在子女成年之前,有权决定是否与子女共同生活,该权利在子女成年时即消灭。

 

二、在实践中,对抚养权的处理方法。

 

1、子女由父或母方抚养,不抚养的一方支付其抚养费。婚姻法有明文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费用多少和支付的期限由双方协议决定,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2
、由父母双方协商轮流抚养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意见》: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3、由父母协商一致共同抚养子女,双方对子女均享有抚养权,有义务支付子女的抚养费、教育费等生活费用。虽然在法律中没有明文写明关于共同享有抚养权的条例,但此种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纳。

 

上述三种抚养子女的方式,第一种可以由父母双方协商决定或者由法院进行判决。

 

而第二、第三种方法大多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一致、以调解形式处理。

 

因为抚养子女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若由双方轮流抚养,在双方抚养权交替期间发生纠纷或者发生意外,相应的义务由父母哪方来承担就会有争议。若由双方共同抚养,在发生上述情况时,父母应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双方均不想承担或者推脱,那么相应的权利人将无法维护其应享有的权利。

 

三、共同抚养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维护好子女的合法利益?

 

1、符合父母双方以及孩子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父母只是想通过争取子女抚养权的途径来获得更多的财产,内心其实并不想抚养子女,共同抚养并不符合这些父母的需求。

 

同时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若孩子只愿跟随一方的,那最好听从孩子的意见。

 

2、父母双方具有合作能力

 

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等都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协商。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存在争议时,双方能够以合作的态度,本着孩子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考虑,积极、友好地协商解决争议,这些合作能力甚至直接关系着共同抚养模式的成败。

 

3、共同抚养的具体安排符合实际教养情况

 

一千对离婚父母有一千种共同抚养子女的模式,共同抚养模式下采取的具体安排,不管是同等时间安排或者轮流居住,或者一方出钱出力另一方负责教养照顾等,都应当尽可能符合实际教养情况。

 

4、父母双方的能力、财力等当面较为接近

 

这是一个特别现实的条件,因为如果一方的财力远胜于另一方,那么在争取孩子上就会有比较大的优势,可能就不会考虑共同抚养了。

 

5、禁止采用共同抚养模式的情形

 

父母一方存在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或者有赌博、吸毒等恶习的情形下,禁止采用共同抚养模式。

 

离婚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往往是离婚纠纷中的一大焦点,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衍生出其他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在子女抚养归属问题上,父母双方都要慎重。如果对这方面有问题,也可以寻求专业离婚律师的帮助。

信金国律师 已认证
  • 执业21年
  • 18611695580
  • 北京家问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 入驻华律

    6年

  • 用户采纳

    566次 (优于99.76%的律师)

  • 用户点赞

    84次 (优于98.75%的律师)

  • 平台积分

    97071分 (优于99.57%的律师)

  • 响应时间

    一天内

  • 投稿文章

    2281篇 (优于82.61%的律师)

版权所有:信金国律师IP属地:北京
技术支持:华律网蜀ICP备11014096号-1 个人网站总访问量:1580718 昨日访问量:1231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