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常见问题
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医生或者护士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发生医疗纠纷之后,无论是患者还是纠纷所涉及的医护人员都想知道,医生或者护士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由该规定可知,发生医疗事故,除了对医疗机构进行处罚外,还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涉案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刑事处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法律责任:
由于医务人员是在工作中造成患者的损害,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对于患者的民事赔偿责任首先由医疗机构承担,医务人员不是民事赔偿的直接主体,但医疗机构可以根据纠纷的严重程度和本机构对医疗纠纷处理的规定,向案涉医务人员进行追偿。
如果涉及刑事责任的,对发生医疗事故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故意伤害罪等相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医疗事故罪是指由于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医疗事故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医疗事故罪的评价标准是“严重不负责任”且造成死亡或者严重身体损害的后果,也就是说医疗事故罪只处罚“严重不负责任”,且造成了死亡或者严重身体损害的医疗事故行为。如果发生医疗事故,但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罪的。所以并不是所有医疗事故都涉及到医疗事故罪等刑事责任。
涉及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或处分,具体包括警告、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吊销执业证。
随着《侵权责任法》广泛适用,现有医疗纠纷实务中已经很少进行医疗事故认定,而是通过医疗侵权损害责任的划分来对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过错认定。也即,评判医疗机构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者行政责任等,主要通过认定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或者行政违法,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不需要认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适用《民法典》医疗侵权部分进行过错归责为主,以医疗事故鉴定归责为辅的态势,这一态势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鉴定的比率,也降低了因医疗事故而直接承担刑事或者行政责任的医务人员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