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博律师
主任律师,成功办理众多疑难复杂案件
13061670128
咨询时间:00:00-23:59 服务地区

交通肇事罪案中常见的逃逸情节

作者:高志博律师时间:2015年10月20日分类:律师随笔浏览:725次举报

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后,哪一种情形构成逃逸,哪一种不构成呢?从法律有关规定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该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值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上规定显然赋予了肇事人一定的义务,包括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及时报警并接受处理等,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就构成逃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逃逸的构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2)客观上必须有行为人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所谓逃避抢救义务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没有履行保护现场、抢救伤员、迅速报案的义务;逃避法律追究则指行为人意图混淆责任认定,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等。在大部分逃逸的场合,行为人同时具有逃避抢救义务及逃避法律追究的双重故意,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只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的情形。

通常情况下有关逃逸的典型案例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驾车逃离现场即为事例,但是现实中的交通肇事逃逸事例并非都是如此典型。下面就是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逃逸的情形:一是肇事后,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后,自行离开;二是肇事后,行为人与医院联系后躲到一旁,待医护人员将被害人救走后离开现场;三是肇事后,行为人留下同车人负责抢救被害人及善后事宜,自己擅自离开现场;四是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留在现场,而是直接到公安机关投案;五是肇事后,行为人虽停留在现场,但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被害人的措施;六是肇事后,行为人逃离现场不久后又返回现场;七是行为人在因交通肇事被取保候审期间脱离监管。以上情形显然与典型的逃逸相差甚远。上述前三种情形,行为人都尽到了抢救义务,但前二种情形,行为人都极力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第三种情形中行为人离开现场致使责任可能无法认定。因此,这三种情形都应认定为逃逸。第四种情形,行为人虽无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但其没有留下保护现场,也没有对伤者进行救助,也应认定为逃逸。第五种情形中,行为人并没有逃离事故现场,也即不符合逃逸在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不宜认定为逃逸。第六种情形中,行为人先是逃逸行为已经构成,不能因为后来行为人又返回现场而否定逃逸情节的的存在。第七种情形,行为人脱离监管不是为了混淆责任认定,也并非回避自己的责任,而且行为人也没有逃离 事故现场,这种情形只能认定为违犯有关取保候审的规定,可以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而不宜认定为肇事逃逸进行加重处罚。

高志博律师 已认证
  • 执业9年
  • 13061670128
  • 黑龙江铁兵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 入驻华律

    11年 (优于65.35%的律师)

  • 用户采纳

    1567次 (优于99.93%的律师)

  • 用户点赞

    1110次 (优于99.87%的律师)

  • 平台积分

    459050分 (优于99.96%的律师)

  • 响应时间

    半天内

  • 投稿文章

    1785篇 (优于99.39%的律师)

版权所有:高志博律师IP属地:黑龙江
技术支持:华律网蜀ICP备11014096号-1 个人网站总访问量:1622439 昨日访问量:2986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