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龙律师

  • 执业资质:1310120**********

  • 执业机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 擅长领域:债权债务婚姻家庭合同纠纷房产纠纷公司法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借款人到期未还借款,双方协商将利息转为本金重新计息是否合法

发布者:余金龙律师|时间:2016年05月06日|分类:债权债务 |2353人看过

上海律师余金龙专业提供如下法律服务:法律咨询、诉讼代理专注于民间借贷、婚姻继承、公司股权、拆迁安置、房产纠纷、合同纠纷)、非诉服务包括刑事会见、合同审查草拟、公司法律顾问/法务外包服务、见证、工商档案/房产/车辆查询(咨询电话:18217501625).

更多法律服务请关注上海律师咨询微信公众平台:yjl5815710

【案情简介】
  2011年5月6日,被告孟某向原告顾某借款人民币300000元,约定月利率为2%,借期一年。借款到期后被告孟某未按期归还原告借款本金及利息。2013年5月8日,双方协商将原借款利息72000元转为借款本金,借款延期一年,并由被告孟某向原告重新出具了借条。借条载明“借条今借到顾某现金人民币372000元,月利率2%,按月付息,借期一年,借款人孟某,2013年5月8日”。后被告孟某按约定向原告支付了2013年11月份前的借款利息,借款到期后,经多次追索,被告未归还原告借款本金及剩余利息。2014年6月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归还原告借款本金372000元及2013年11月份后的利息。


  【意见分歧】
  将第一次借款的利息72000元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原告的诉请应否得以支持?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意见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原告顾某与被告孟某之间发生了两次借贷行为,第一次为2011年5月6日,第二次为2013年5月8日,两次借贷行为间具有相互独立法律关系,双方在第二次借贷行为中约定,将第一次借贷行为中被告应归还原告的利息72000元转为第二次借贷的本金,该约定系双方自由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故双方的借贷关系明确、合法,对原告的诉请应予以保护。
  第二种意见认为,原告将利息72000元转入本金,是一种计算复利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和《最高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为法律所禁止,所以应对其中72000元计算利息的诉请不予支持。


  【律师点评】
  深圳合同法律师团马成律师赞成第一种意见。将利息转为本金计算利息的行为合法,原告的诉请应予以支持。
  复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具体是将整个借贷期限分割为若干段,前一段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要加入到本金中,形成增大了的本金,作为下一段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直到每一段的利息都计算出来,加总之后,就得出整个借贷期内的利息,俗称“利滚利”。计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财富增长越快,而随着年期越长,复利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七条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因此,复利系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不为法律所保护。
  出借人将应得的借款利息作为本金再借给借款人使用,应当认为是一起新的民间借贷行为,不应理解为将利息计入本金就是计复利。法律意义上的将利息计入本金计复利,系出借人单方将依约计算应得的利息,再按原约定利率计算利息。利息转化为本金与将利息计入本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原、被告双方协定以利息计入本金再贷的行为,是一种借新还旧的行为,即以原先的借款本息作为新的借款本金,重新协定双方间的借贷关系,书写借条。双方第二次的借贷行为,导致双方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得到抵消,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得以确定。
  本案中,原告顾某与被告孟某之间发生了两次借贷行为,第一次为2011年5月6日,第二次为2013年5月8日,两次借贷行为具有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原、被告双方在2013年5月8日的协商过程中,实际系双方对第一次借贷行为的履行,即第一次债权债务关系消灭,二者之间重新协定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双方在两次借贷关系中,实际进行了必要程序的简化。即将第一次借贷关系中被告向原告还款的行为与第二次借贷关系中原告向被告提供贷款金额的行为进行了简化。双方在第二次借贷过程中的交付行为属简易交付,也就是说在原被告达成合意以前,钱款已经在被告手上了。且双方借贷行为的客体货币在物权法上属于种类物,可以互相替代,只能通过数量来衡量,被告若将第一次借贷的本息共计372000元归还原告后,原告具有独立的处置权,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也包括重新借贷给被告。该372000元不是特定的物,原告将其再出借给被告,经过交付行为,该笔借款中已经不包含被告给付的借款利息,被告向原告给付的借款利息在法律上已经不属于独立的物。同时原、被告双方作为签订合同的主体,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内容亦属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合同的签订不存在胁迫、欺诈的情形,亦未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公共利益,约定的利息也未超过2013年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因此本案中双方借贷行为合法有效,即被告孟某应向原告顾某偿还借款本金372000元及2013年11月至借款还清日的利息。

来源于中国经济纠纷律师网

0 收藏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