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红律师网

以法律的智慧服务人 以法律的知识帮助人

IP属地:陕西

杨志红律师

  • 服务地区:全国

  • 主攻方向:

  • 服务时间:09:00-21:00

  • 执业律所:陕西恒爱律师事务所

在线咨询 收藏 0人关注

法律咨询热线|

18791464745点击查看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故意伤害罪判几年?

发布者:杨志红律师|时间:2022年06月26日|分类:法律常识 |246人看过举报

一、犯故意伤害罪会判几年


(一)基本量刑标准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刑法有特殊规定的,不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例如,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按强奸罪定罪量刑,而不按故意伤害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抢劫致人重伤的,按抢劫罪定罪量刑。


(二)增加基准刑的情形


故意伤害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相应地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1、每增加一人轻微伤,可增加一个月至二个月刑期;


2、每增加一人轻伤,可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刑期;


3、每增加一人重伤,可以增加一年至二年刑期;


4、每增加一级一般残疾的,可增加一个月至三个月刑期;每增加一级严重残疾的,可增加六个月至一年刑期;每增加一级特别严重残疾的,可以增加二年至三年刑期。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1、带有黑社会性质或地方恶势力性质的;


2、因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而故意伤害犯罪的;


3、持枪支、管制刀具或者其它凶器伤害他人的;


4、伤害对象为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孕妇等弱势人员的;


5、有赔偿能力而拒不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


(三)减少基准刑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


1、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的;


2、因被害人的过错引发犯罪或对矛盾激化引发犯罪负有责任的;


3、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二、故意伤害罪的表现形态


1、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为故意伤害罪。故意轻伤的,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即行为人主观上只想造成轻伤结果,而实际上未造成轻伤结果的,不宜以犯罪论处。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且已经着手实行重伤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应按故意重伤(未遂)论处。故意伤害致死的,属于结果加重犯,行为人主观上对伤害持故意,对致人死亡有过失。


2、符和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人,在伤害故意支配下实施了伤害行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达到轻伤程度的,即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既遂。故意伤害造成重伤的,包含两种情况:


(1)一是行为人明显只具有轻伤的故意,但过失造成重伤;


(2)二是行为人明显具有重伤的故意,客观上也造成了重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是典型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没有致人死亡的,不得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的未遂犯。


3、故意伤害致死的成立,客观上要求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对死亡没有故意,但具有预见可能性。既然是伤害致死,当然应将死亡者限定为伤害的对象,即只有导致伤害的对象死亡时才能认定为伤害致死。但对于伤害的对象不能作僵硬的理解,尤其应注意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简言之,在伤害对象与死亡者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应根据行为人对死亡者的死亡是否具有预见可能性以及有关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认定是否伤害致死。


三、故意伤害罪是否可以调解


故意伤害不可以调解,但是故意伤害罪是可以和解的''去达成和解赔偿协议及取得受害人的谅解,可以依法从宽处罚。


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不是一回事。刑事和解和刑事调解只适用于刑事自诉案件。其中,所有的自诉案件都可以进行和解,而刑事调解只适用于除公诉转自诉外的其他刑事自诉案件。


刑事和解是刑事自诉案件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是自诉人向法院申请撤诉的一种是由。刑事调解是刑事自诉案件双方当事人在法院主持的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并由法院制作调解书的活动。刑事调解时法院结案的一种方式。刑事和解也有别于辩诉交易,辩诉交易中公诉人一般根据所掌握的证据能否获得胜诉而决定是否进行交易,并不征求被害人意见,也不以赔偿、道歉作为条件,被害人被边缘化,交易的结果很有可能违背被害人的意愿。而刑事和解则是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的案件解决方式。


收藏
在线咨询

律师号码归属地:陕西 汉中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18791464745

相关阅读

  • 全站访问量

    27801

  • 昨日访问量

    44

技术支持:华律网 - 版权所有:杨志红律师

Copyright©2004-2024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03493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