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律师

  • 执业资质:1440120**********

  • 执业机构: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 擅长领域:刑事辩护经济犯罪公司犯罪取保候审毒品犯罪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诈骗犯罪辩护律师整理:诈骗罪概述及法律法规汇编

发布者:吴斌律师|时间:2018年05月29日|分类:经济犯罪 |728人看过

诈骗犯罪辩护律师整理:诈骗罪概述及法律法规汇编

文|吴斌律师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经济犯罪辩护律师、诈骗辩护律师

第一节 诈骗罪的概念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比较平和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被害人防范意识比较差,较容易上当受骗。

诈骗罪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第二百六十六条,而《刑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按照诈骗罪处理。

诈骗罪在《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x;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罪在《刑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节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达到16周岁以上年龄、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2.主观要件

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3.客体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就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而不是诈骗罪。

有些利用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刑法对其有特殊的定罪量刑规定,属于法条竞合的情形,应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不再以诈骗罪论处。例如,根据行为人骗取财物性质的不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集资款、贷款、保险金的行为,应分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等定罪量刑。

4.客观要件

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

根据《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蒙骗他人,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成立诈骗罪。

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本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未遂的,不构成犯罪。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财物,但同时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时,是否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诈骗罪所造成的损害是指被害人整体财产的减少,故上述行为不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是被害人个别财产的丧失,故上述行为仍然成立诈骗罪;还有人认为诈骗罪是对信义诚实的侵害,不要求发生财产损害。我们认为,诈骗罪是对个别财产的犯罪,而不是对整体财产的犯罪。被害人因被欺诈花3万元人民币购买3万元的物品,虽然财产的整体没有受到损害,但从个别财产来看,如果没有行为人的欺诈,被害人不会花3万元购买该物品,花去3万元便是个别财产的损害。因此,使用欺诈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骗取财物的,即使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也应认定为诈骗罪。

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第三 罪与非罪的问题

1.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界定。

民间借贷纠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不涉及刑事犯罪。

2.诈骗罪与代购行为的界定。

代购人帮助被代购人购买海外商品或者代购其他商品,被代购人先行支付货款,后由于客观原因没能买到商品,代购人擅自挪用代购款,根据代购的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等情节确定是否具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情形;再者,判断代购者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等意图。

如被代购者能明确有代购物,代购者有代购行为,因故未能买到而挪作他用,拒不归还,被代购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不能以诈骗罪论处。

如果虚构代购的事实,以占有他人大量的财物为目的,对外宣传代购,然后骗取财物,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投资经营企业导致亏损躲债的界定。

如果确实是投资经营企业,但由于经营不善,亏损负债,导致躲避债务,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不涉及刑事犯罪。

第四 诈骗罪与他罪的区别问题

1.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故意产生的时间却有着不同于普通诈骗罪的特殊之处:合同诈骗故意产生的时间既可能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换句话说,合同诈骗罪发生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行为人萌生了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故意。后一种情况是合同诈骗犯罪尤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并且其表现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对侦查取证的要求极为细致、严格。

普通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均产生于行为之初,其犯罪的临界点都发生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手段实施之前。也就是说行为人往往是在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之后,才进一步的通过种种诈骗手段将本身的意图付诸于实施。这与合同诈骗前一种情况有着相似之处。

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又一区别即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的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而普通诈骗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2.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一节中的八个罪名的区别。

诈骗罪是普通法条,金融诈骗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的特殊法条,八个罪名包含: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

区别点如下:一、侵犯的客体不同,诈骗罪只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属单一客体;而金融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侵犯了金融管理制度或合同管理制度,属复杂客体;二、客观方面的表现有所区别,诈骗罪行为实施的领域广泛;而金融诈骗罪是发生在贷款、保险、信用卡使用等特定过程中,具有特定领域的特点;三、主体不完全相同,诈骗罪限于自然人主体,金融诈骗罪中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等罪名,以及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四、行为人实施的一个行为,同时符合诈骗罪与特殊诈骗犯罪的刑法规范,按照法条竞合的规则,特别法条优于一般法条,以特殊诈骗犯罪认定。

3.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的区别。

《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了招摇撞骗罪,即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犯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工作人的身份或者职称、职务等,进行欺骗、意图非法占有他人钱财或者其他非法利益的行为。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在客观表现上均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共同点,但仍具有以下重要区别:

(1)犯罪客体不同。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招摇撞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管理秩序其正常活动。

(2)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本罪的表现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性手段,也包括会使用假冒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而招摇撞骗罪的表现形式只能是假冒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3)犯罪的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而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明知其假冒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而仍然实行这种行为,其主观目的有时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产,有时是为了骗取荣誉、地位,甚至感情等非财产性利益。由于招摇撞骗罪没有在犯罪数额上的标准,因此,对于通过假冒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诈骗财物的犯罪,在定性上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假冒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但诈骗数额不大不构成诈骗罪,但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管理秩序,应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如果假冒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诈骗,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管理秩序,但因招摇撞骗罪的最高法定刑低于诈骗罪的最高法定刑,此时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3.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窃取,是指行为人违反被害人的意志,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一般情况下,盗窃罪以诈骗罪比较容易区分,但有时盗窃也会采取一些欺骗性的方法,这与诈骗罪中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会有些近似,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诈骗罪使用的欺骗手段是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将财物“主动”交给对方;而盗窃罪的主要特征是使用秘密窃取的手段占有他人财物,即便使用欺骗性手段,目的往往是为了转移受害人的注意力,受害人交出财物也并非“自愿”。

4、诈骗罪与采取欺骗方法的贪污罪、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通常情况下,诈骗罪与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比较容易区分,诈骗罪与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在侵犯客体、犯罪主体、犯罪的客观表现方面均有很大区别。但有时候也会存在容易混淆的地方,如,行为人采取欺骗的手段进行贪污或侵占财物。区分诈骗罪与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关键在于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均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贪污或侵占,而诈骗罪则是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面,欺骗受害人,使其貌似“主动”交出财产。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或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人员并未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采取欺骗性手段骗取公共财物或单位财物,则不构成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如果骗取的财产数额较大,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5.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犯罪主体都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都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但是在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两罪相区别:在犯罪客体上,诈骗罪侵犯的是一般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敲诈勒索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

在客观方面,诈骗罪表现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一定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罪表现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因恐惧而交付一定财物,可见,两罪的被害人在交付财物时,主观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诈骗罪的被害人是“自愿”的状态,而敲诈勒索罪的被害人是基于恐惧,“不得不”的非自愿状态。

对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既包含欺诈因素,又包含威胁、要挟的因素,其取得被害人财物的认定。应通过在案证据证明被害人给付财物时,是基于或主要基于“被骗”,产生错误认识而给付,还是基于或主要基于恐惧、害怕而给付财物,对此应分别认定为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

第五节 法律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

1.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x;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有关司法解释

2.1诈骗罪量刑标准司法解释: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对诈骗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补充: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2根据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2.3 201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就巴黎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现就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 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四条 诈骗近亲属的财物,近亲属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

诈骗近亲属的财物,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第五条 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第六条 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诈骗财物及其孳息,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被害人;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骗款物占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应予扣除。

第十条 行为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一)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二)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三)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四)对方取得诈骗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他人善意取得诈骗财物的,不予追缴。

第十一条 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2.4 1991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申付强诈骗案如何认定诈骗数额问题的电话答复》,最高法院研究室在具体认定诈骗犯罪数额时,应把案发前已被追回的被骗款额扣除,按最后实际诈骗所得数额计算。但在处罚时,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做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2.5 根据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2.6 根据2002年6月26日公安部《关于对伪造学生证及贩卖、使用伪造学生证的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对使用伪造的学生证购买半价火车票,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66条的规定,以诈骗罪立案侦查;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23条第(一)项的规定以诈骗定性处罚。

2.7 根据2002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2.8 根据2003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假借研制、生产或者销售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用品的名义,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2.9 根据2010年10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以使用为目的,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或者使用伪造的停止流通的货币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2.10 根据201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第七节:“1.构成诈骗罪的,可以根据下来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诈骗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1)一般诈骗,超过数额较大起点未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一类地区每增加15000元,二类地区每增加10000元,可以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刑期。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每增加5000元,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刑期。

(2)一般诈骗,超过数额巨大起点未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的,一类地区每增加40000元,二类地区每增加45000元,可以增加六个月到一年刑期。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每增加50000元,增加六个月至一年的刑期。

(3)超过数额特别巨大起点的,超过数额不足50万元,可以增加一年以下刑期;超过数额已满50万元不足250万元,可以增加一年至三年刑期;超过数额250万元以上,可以增加三年以上刑期,但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4)其他可以增加刑罚量的情形。

(5)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量刑的,诈骗数额在确定量刑起点时考虑,不再用以增加刑罚量。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30%以下:

(1)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2)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3)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

(4)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

(5)为吸毒、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实施诈骗的;

(6)多次诈骗的;

(7)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8)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9)组织、智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

(10)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11)曾因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构成累犯除外)或者二年内曾因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

(12)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

(13)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14)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4.诈骗近亲属的财物,可以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近亲属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

5.对于诈骗犯罪部分既有既遂、又有未遂,以既遂部分确定基准刑的,根据未遂部分犯罪行为的实行程度、造成损害的大小、犯罪未得逞的原因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30%以下;以未遂部分确定基准刑的,根据既遂部分犯罪行为造成损害的大小等情况,可以增加基准刑的40%以下。”

【吴斌律师 |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专注经济犯罪辩护(诈骗犯罪辩护),欢迎大家转载,但须标注作者名字及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收藏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