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终于轮到自己为孩子上学发愁了:至少要选择一个,既能够保护他的好奇心,还要能培养自信心的地方。
于是,最近几天,就连续考察了几个学校,有公立的,有私立的,有口碑比较好的,也有口碑比较差的,总之一个字——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
在考察学校以及向朋友请教问题过程中,还听到不少奇闻异事——
01
朋友C说了这么一件让人特别难以理解的事情:
一次晚上喝酒回家,大概已经接近12:00了,发现其外甥女的房间还亮着灯,就感觉特别好奇。
因为平时这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不管任何时候,基本都是所在班的第1名,所以很少有写作业这么晚的时候。
于是,就敲开门问了一下情况。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了一大跳。
原来他所在班的老师出台了一个新处罚措施——只要任何一个学生出现错误,全班学生跟着受处罚,把错误的问题抄写100遍。
这老师肯定得到了商鞅老先生的真传,这不就是新时代的连坐政策吗?
不服,真不行。
02
之前曾经听过一个与处罚学生有关的消息,不知真假。
事情是这样滴:
一交警执勤时,查获一车辆有违章现象,发现这位司机,不仅酒后驾驶,而且未系安全带,甚至也没有携带驾驶证行驶证。
于是交警就让司机做了两件事:
第一,把系安全带的动作,反复做100遍,直到将这一动作嵌入潜意识里为止。
第二,把交通法规,抄写500遍。
司机很纳闷,就和交警沟通:能不能通融一下,降低一下标准,毕竟我是你小学老师,再说了,对于其他违章司机,你们也没有执行这种标准呀。
交警也挺爽快:就因为你是我的老师,您才必须按照上述标准做,因为当初您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笑话,但从其流传的广度,侧面反映出了一个真相:
大多数人对于无效重复工作的厌恶。
如果以不加限制的重复做一件事来惩罚学生,其效果可能会和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03
高中时,我所在班级高二七班,成绩特别好的没有几个,估计是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但是,20年之后的今天,发现当初那帮成绩不怎么地的同学,混的并不是太差,甚至远远超出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预期。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和一些朋友分析发现,这个班级和其他班级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班主任H老师。
H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尽管难以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因材施教,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其他的老师或班主任都难以做到的——
对待学生时,不管是成绩好的、成绩坏的、调皮捣蛋的、安分守己、自信的、自卑的、穷困潦倒的、富至流油的,H老师都会一视同仁,都会把你当做一个学生看待,当做一个人看待,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爱。
恰恰是这种无差别的对待,让这一群学生都保留下来了,对于未来世界的好奇心,一级对于自己潜能的自信心。
也恰恰是保留下来的这份好奇心和自信心,支撑着这帮成绩并不怎么好的孩子,勇敢的踏上了通往未来的崎岖之路,缓慢爬行,并最终达到了自己应该达到的高度。
这大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老师。
04
一直以来,大家都信奉一个道理——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此,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当然也包括孩子,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只是为了达到上面的那个目标——赢在起跑线上。
于是,孩子为了写作业,要通宵达旦;
于是,家长陪着写作业,要废寝忘食;
于是,老师忙着改作业,要不眠不休。
但是,只要这样,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了吗?
只要这样,孩子就能安全的闯过终点线吗?有没有可能半途而废,或者说还没有到终点线,甚至只到中途,就已经没有了勇气去冲向终点。
另外,即便赢在了起跑线,谁又能保证就必然也能赢在终点线,笑到最后呢?
所以说,赢不赢在起点线,并不重要。孩子的一生那么长,犹如一场马拉松,绝不能把全部的经历和勇气都通通的压在前5千米,而要均匀的分布在40多公里的马拉松全程上。
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
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赢了起跑线,输了全世界。
16年 (优于95.38%的律师)
1次 (优于79.22%的律师)
3900分 (优于90.3%的律师)
一天内
359篇 (优于97%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