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什么选择做律师?
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做律师。那时候少年心性,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天地,见众生……所以只想选个中文系或者历史系读读。但家人考虑再三,总觉得弄笔不算一技之长,不如谋个长久生计,于是选了法律。但,不成想“文”与“法”在思维方式上其实大相径庭,对于我来说,感性总是自有其理,理性却不得其门而入。
毕业以后,入国企进了法务部。那时候,建设单位经济纠纷纷繁芜杂,就案件数量而言,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型律师事务所。企业案件从立案到开庭、结案,一力承办,痛并焦虑着……每天充斥着写状纸,打嘴炮,却并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偶尔也读书,更觉得我的“六便士”遥遥无期,心中的“月亮”更是远不可及……
然而,时间虽不语,却见证了所有问题。当我真正成为了一名专职律师,才发现生活如此艰难,所见众生,更需要律师执法律之戟,以法律之思维去帮助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行为,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律师的价值。我从前苦苦追寻的真理与自由,不仅要心怀理想与热忱,更应当有法治之下来自不同立场的声音。公理之下、正义不朽,才是一笔真正的“道德”文章!
这一路执业生涯走来,我也曾感受过杏花春雨时呼啸而来的塞北烈风;也曾见证过山穷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更亲历过日暮途穷时的绝处逢生……专业之路,慢慢即漫漫,有信仰处才有磨练,且听风吟,静待花开,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见到星辰大海!
您如何确认专业方向?
当然,专业方向不失为一种执业理想,但真正独立执业以后才发现大多数律师可能并没有太多选择。我因为有过建设单位的一段从业经验,对于此类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熟悉,所以顺其自然成为了一名建工律师。然而,既然脱离的企业,也不可避免需要参与其他类型的案件,也正是由于对建工案件以外的民商事案件、甚至刑事案件的参与,才让我进一步明白之前所学的理论,更接近于一种“超乎形象之外”或者“形而上”的存在,在具体办案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一种“形而下”的思维方式,让理论更加贴合现实世界。
在我看来,就思维方式而言,法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壁垒,其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才、学、识才是律师办好案件的基本法则。诚然,针对自己的专业,我们可能更加游刃有余,但另一个负面则是可能走向窠臼,甚至是“轻视”,尤其是对于复杂案件而言,真正帮助我的并不是经验,而是对基础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梳理。即便针对不同案件,通过归纳、总结,其实都是可以找到规律的,同时,律师的职业属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较低的容错率。正因如此,我认为与其执着于专业方向的选择,不如进行思维方式的革新,让自己尽可能的少犯错误,提高认知效率。对此我的心得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即抽丝剥茧、厘清底层法律关系;简单问题标准化即保证少犯错误;标准化问题可复制化即举一反三。如此,可使我们面对复杂问题保持清晰的思路,适用法律的“变”,万物的“变”,以达到专业的“精”。
在华律接到的案子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带来的怎么样的收获或改变?
我在华律网上接到过一个二审案件。一审当事人败诉,被法院几乎驳回了全部诉讼请求。我接手二审后,重新梳理了案情,二审改判获赔超过2000万。由于案情比较复杂,并且涉及较多专业施工问题及合同效力评价问题,此处不再做法律分析。仅从诉讼策略的设计和处理角度,这个案件可以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感受到对于一个诉讼律师而言,庭前准备、庭审表现往往是胜诉的关键。
面对一审的“完败”,想要逆势而上,首先要“知势”,然后才是“应势”。“知势”是要分析一审败诉的原因。经分析,我们认为一审律师在庭审中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人为障碍”——明明对方只要“违约”,我方即可按约定解除合同,但一审律师偏偏引入了一个“行政违法”的概念,并对一审法院产生了误导,认为相关部门必须出具行政处罚通知书,我方才有权解除合同、提出索赔。针对此情况,我们首先查阅了相关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图纸等材料,确认了对方在施工中存在破坏主体结构的严重违约行为。在庭审中,通过摆事实、讲专业、用技巧的方法,占据了整个诉讼的核心位置。
对于庭审发言,现在总结起来,应当作到观点清晰,逻辑清晰、理据清晰。事实上,庭审就是一个说服法官的过程。但,怎么说服呢?以法官思维思考问题很重要。一个优秀的律师往往能够洞察法官如何思考,如何形成裁判思路,找出案件细节来影响法官的判断,让法官感觉你的观点更可信,甚至从内心深处认同你的观点。同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要说服的永远是法官、裁判者,而不是对方律师,无谓的口舌之争只能构成“内耗”,实际毫无意义。
对于本案,由于一审败诉,我们考虑以有效引导法院关注焦点为抓手,进而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搭建起案件整体框架。针对一审的法院观点,首先是要“破”,解析一审错误,分析证据,然后才是“立”,“应势”阐明我方的观点,最后适时打出我们的同情牌,引导二审法院关注法律的公平、正义,使我方索赔应当得到有效支持。至此,我方终于扭转了败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本案给我带来最大收获是,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律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层面上的创造、一门现实的艺术。它贯穿于诉前的攻防策略、诉中的化朽为奇、诉后的反复推敲,代表着律师对法律认知的智慧。匠心、独到、技巧,三者缺一不可!
对未来的规划?
华律作为行业性平台,其实给了我很多机会!我执业第一年就接到了一个建工类专项法律服务的工作机会。网络世界也并非是完全虚拟的,很多线上客户都是从最初的交流发展到最后认同,甚至成为了朋友,偶尔关注也会带来新的商机。未来我还是会认真解答每一条法律咨询,虽然是职业律师,但我仍希望大众能用最理智、最便捷、最经济的办法解决纠纷,而不是煽诉牟利。我们的专业应当被用在最务实处,让人们相信法律的价值不止在于界定正义与邪恶,更多的意义在于用一种文明的方法定纷止争。
希望未来与华律一起成长,继续搭载华律之舟,作到忙时有序,闲来读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细作!
6年
4次 (优于85.95%的律师)
3次 (优于88.19%的律师)
6535分 (优于93.53%的律师)
一天内
42篇 (优于93.12%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