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律师
我们愿意引领您走出不幸婚姻的泥沼,陪您走向美好的人生。
15515578484
咨询时间:08:00-20:00 服务地区

家事审判中离婚冷静期的合理性证成与完善

作者:李丽律师时间:2019年04月09日分类:律师随笔浏览:232次举报


201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在全国部分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拓展人性化工作路径,创新个性化机制制度,延伸理性化服务职能,不断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向纵深发展。今年是家事审判改革两年试点期的收官之年,在当前家事案件日益增多且矛盾越趋复杂的形势下,家事法官裁判任务重、压力大,引入离婚冷静期制度,则既能推进家事案件有效分流,缓解法官办案压力,又能充分发挥甄别和挽救婚姻危机的功能。所谓离婚冷静期制度,指对原告要求离婚而被告坚决不同意的离婚案件,设置1-6个月长度不等的期间,要求双方在期间内冷静思考离婚一事,以便作出最理性的决定。

  一、离婚冷静期的理论基点

  1.离婚自由为正义价值优先所阻却。法律应当保障夫妻双方离婚的自由,这是程序正义,强调程序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但法律亦应考虑离婚所带来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此乃实体正义,强调结果的正当性、合理性及道德性。如果自由不加以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婚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即离婚自由应受到社会秩序的约束。波斯纳曾指出:当离婚变得越来越容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忠诚度也会随之降低,婚前没有耐心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婚后也不愿意花费足够的精力来维系彼此间的感情,从而增加了离婚的随意性。因此,正义作为法律的先导,在特定阶段阻却离婚自由的实现反而更契合自由的本质属性。

  2.确保当事人程序与实体权益实现。探索在家事审判中对离婚案件设定1-6个月的冷静期限与诉讼程序相关规定并无矛盾。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简易程序审理期限为3个月,普通程序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6个月冷静期的设置时间与诉讼时限是不同概念,且能同时运用。同时,在冷静期内配套实行财产强制申报制度,实现双方共同财产的相对固定,防止案件中止审理一方恶意转移财产,保障离婚冷静期内当事人的财产权。

  3.强化职权探知符合家事诉讼规律。离婚冷静期是法院偏位中立强化职权探知的体现,更是践行家事诉讼规律的制度创新。实践中,离婚纠纷案件涉及到家庭隐私、道德伦理、情感纠葛、裁判结果的辐射效应等特点,案件裁判所涉及到的各方权益正是法院所审慎考量的。在以往的离婚纠纷案件中,法院和当事人的关注焦点通常集中于身份解除和财产分割问题,容易忽视对婚姻危机的诊断、治疗和心理修复,以及所牵涉到的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问题。因此,离婚冷静期制度并不是所谓的法院“第一次判不离”惯例的异化形式,而是对离婚纠纷中家庭稳定第一位、当事人财产和人格利益保护、心理疏导以及未成年子女权益全方位考量的积极实践。

  二、离婚冷静期的实践需求

  1.打破“第一次判不离”的固守与局限。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司法实践中,原告第一次起诉离婚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有重大过错,而被告又不同意离婚时,法院通常判决不准离婚。“第一次判不离”的惯例和6个月的法定期饱受学术界和当事人诟病。但离婚冷静期的探索适用正是对该固守惯例与程序的突破,且冷静期限的设置是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而适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探索适用离婚冷静期绝不是法院对案件裁判的推诿,而是促成双方当事人在冷静期内深思熟虑离婚纠纷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冷静期满后,如果双方仍无法达成和好或调解的可能,法院应及时作出准予离婚的第一次判决,即可实现第一次判决离婚。

  2.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司法供给侧改革。突出的人案矛盾在法院由来已久,且短时间内并未得到实质性化解,而离婚冷静期正是基于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以及探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创新成果。离婚诉讼是复合之诉,包含了身份、财产、人格、情感多种因素,法律关系的复杂多样给案件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调解上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不仅实现家事案件有序分流,加之心理疏导和专职调解的及时介入也能极大减轻家事法官工作压力,其他案情复杂、影响重大的家事案件亦能实现“繁案精审”。如此,有限家事审判资源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

  3.延伸职能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复杂,以往的社会管理模式在诸多领域或环节中逐渐暴露出问题,法院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和发挥家事审判职能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俨然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而离婚冷静期制度作为家事审判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心理服务的及时介入对于缓和夫妻矛盾、维护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探索运用心理服务与公正司法裁判有机结合,将促进运用法律良知、人文情怀和心理学方法疏导当事人心态,融法、理、情于一体,不仅“息事”,而且“宁人”,可进一步发挥法院工作平复社会矛盾、指引社会行为、引领价值导向的社会治理作用。

  三、完善离婚冷静期的建议

  1.完善家事案件诉讼程序。一方面,在案件审限管理中扣除离婚冷静期限。家事案件的复杂性以及利益的多样性导致审理或调解均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囿于审理期限的限制,实践中的离婚冷静期往往局限于6个月以内,但过多设置冷静期限容易导致公众产生“久拖不决”的质疑。因此,建议在审判管理系统中通过技术性处理对离婚冷静期限予以扣除。另一方面,适当调整家事法官分案规则。即在冷静期内和好或达成调解后再次起诉离婚的案件,原则上由原承办法官继续审理。如此既能充分运用前期案件的调查情况,又能避免承办法官不加区分地利用冷静期制度推诿疑难复杂离婚案件的审理。

  2.建立冷静期间配套机制。一方面,探索离婚案件子女抚养承诺书制度。冷静期内,针对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监护以及探望权、抚养费支付等问题予以充分释明,促成当事人双方对子女抚养和探望行使签署承诺书,确保子女基本生活、受教育和受探望的权利。另一方面,婚姻家庭咨询师及时介入疏导进行心理修复。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介绍未成年子女对父母离婚的感受,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式。对双方矛盾较为激化的案件,在法院宣判前或宣判后,对当事人或相关涉案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进一步疏导当事人情绪,妥善化解矛盾,达到调整、修复和治疗家庭关系之目的。

  3.健全家事审判辅助机构。一方面,利用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家事调查员队伍。在妇联和基层群众组织推荐基础上选任若干家事调查员,调查员在冷静期内根据法院指派对双方当事人的性格、经历、身心状况、家庭情况、财产状况、教育程度、工作情况以及法院认为需要调查的其他特定事项展开调查,并向法庭出具书面调查报告接受质证,为法庭作出判决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借助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平台,进一步强化家事调解员队伍建设。联合综治部门和基层司法所选任若干家事调解员,在冷静期内推动案件双方当事人进行家庭调解,最大限度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免责声明】

  本网站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丽律师 已认证
  • 执业14年
  • 15515578484
  • 河南首航律师事务所
咨询律师
  • 入驻华律

    10年 (优于63.11%的律师)

  • 用户采纳

    77次 (优于98.06%的律师)

  • 用户点赞

    35次 (优于97.58%的律师)

  • 平台积分

    126922分 (优于99.71%的律师)

  • 响应时间

    一天内

  • 投稿文章

    402篇 (优于99.11%的律师)

版权所有:李丽律师IP属地:河南
技术支持:华律网蜀ICP备11014096号-1 个人网站总访问量:506566 昨日访问量:372

华律网提示: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华律网投诉入口反馈,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