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2017年12月06日 | 发布者:张思扬 | 点击:714 | 0人评论举报
摘要: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张思扬律师电话及微信18745768704擅长处理房产纠纷,债权债务,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工伤等纠纷。个人网站http://zsylawyer.66law.cn/房地产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汲汲相关,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张思扬律师电话及微信18745768704 擅长处理房产纠纷,债权债务,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工伤等纠纷。个人网站http://zsylawyer.66law.cn/

房地产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汲汲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北上广深圳,已经购买房产的人群暗自窃喜坐等自己的房产升值,还未购买房产的已然“绝望”无力负担如此高的房价。甚至有人调侃说:“一年不买房十年都白忙。”目前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形成大量的“泡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房地产业会产生如此大量的“泡沫”?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中国有两个行业,一为是房地产业,一为工厂,一个人拥有1000万元,此时他要进行投资,发现工厂的年收益为20%,房地产仅为5%,此时此人当然会选择工厂,这是十年以前的中国。后来此人发现房地产的收益超过了工厂,年收益有20%,而工厂仅有5%,这时此人便会将钱投入房地产业,这是现在的中国。同时房地产更有其特殊的属性,首先房地产具有投资品的属性,也就是买的人越多,房价便会被哄抬的越高,同时增长的也越快。其次房地产还有第二个特殊属性,其为一部分人的刚性需求。譬如黄金、钻石等这类投资品并非一般百姓的刚性需求品,也就是说他们的价格涨得再高普通人生活也不一定需要。然而房地产却不相同,尽管价格昂贵,年轻人结婚也需要买一套,这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的。同时中国划分学区的制度,也让房地产成为了刚需,因为教育是刚需。

  然而当房地产的收益率刚刚开始超过房产时,房价还没有过高,此时如果政府开始限制房价,那么房价也不会下降很多,因为房地产业的热钱还不是很多。然而政府没有那么做。当政府发现房价已经过高,再不进行调控,百姓就无法生活,社会就不稳定了!但是发现房地产已经将GDP绑架,因为GDP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如果抑制房价短时间内经济就会崩溃。于是只能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投机性购房,比如“限购”“首房贷”等等。但是这并不能限制百姓的购房“热情”。房地产业形势的大好,让银行将更多的资金贷给房地产商与购房者。同时银行对于贷款的支持又反作用于房地产,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的原因,房地产一路飙升,造成了现在的形势,房地产业内存在大量的泡沫,其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真实价值,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是围绕着其真实价值而上下波动的,也是受供需关系调整的,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然而房地产泡沫中大量的虚假成分严重违反这一规律。2015-2016年度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回暖,重点放在拉动刚性需求,抑制投机性购房,旨在利用“刚性需求”来消化房地产泡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也被视为拯救房地产业的一剂良药。但似乎这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严重泡沫化的问题。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城市“虹吸现象”吸引大量外来人群,房地产形势依旧良好。今年深圳房地产再一次经历一轮疯狂的飙升。然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不景气的现象,商品房库存量过大,严重滞销。可以预料这种现象迟早也会波及到,二线甚至一线城市。因为即使是一线城市,对于房产的需求也会有被满足的一天。中国现如今老龄化严重,即使开放二孩政策,新生儿的比例也没有达到维持人口结构稳定的程度。未来10-20年当60 70年代的人群老去,对于房子的需求自然的会骤减。

   那么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会产生怎样的恶果呢?纵观世界历史,不论是美国、日本、抑或是东南亚皆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当房地产泡沫破裂,首先,房地产无法拉动GDP,而实体经济依然严重受损,此时国内经济会受到打击。第二,由于银行大量发放房贷,“泡沫破裂”会导致大量的违约产生,届时银行将会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对银行业将是严重打击。第三,百姓将毕生积蓄投入房地产,买的房子骤然降价,一生的积蓄可能就此被掏空。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更多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文章了。 下一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产生的法律问题的探究
我要评论共有0人参与 , 已有0人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华律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新评论
张思扬律师 入驻7 近期帮助过:2187 积分:4947 好评率:100%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您可以通过华律网的一对一咨询单咨询张思扬律师。如果您的案件比较紧急建议您直接拨打张思扬律师电话(18745768704)寻求帮助。

法律咨询热线: 1874576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