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律师

  • 执业资质:1610120**********

  • 执业机构: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

  • 擅长领域:婚姻家庭债权债务继承离婚

打印此页返回列表

离而复婚,复而离婚。法院关于复婚后再离婚的司法判例8则(一)

发布者:王菲律师|时间:2018年08月20日|分类:婚姻家庭 |677人看过



  【案件概述】
  何某与潘某某离婚后财产纠纷一案,“假离婚”后复婚,仍可针对“假离婚”时未分割的财产、隐瞒的财产提起诉讼要求分割。
  【案号】
  (2013)杨民一(民)初字第82号、(2013)沪二中民一(民)终字第811号
  【法院查明】
  潘某某、何某原系夫妻关系,2009年1月14日经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协议离婚。双方约定财产协商解决。2012年6月,潘某某曾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割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购的眉州路房屋的出售款。后潘某某、何某于2012年7月2日复婚。潘某某于2012年7月4日撤诉。2013年1月,潘某某再次诉至法院称其偶然得知,2002年10月,何某曾经购买了眉州路房屋,产权登记在其名下,并于2011年6月出售该房实得售房款人民币180万元,房款被何某一人独占。后经潘某某调查,何某名下有马自达轿车一辆和大量银行存款、股票证券和银行基金。现要求分割上述财产。
  原审法院认为,潘某某、何某离婚后应当对夫妻共同财产依法进行分割,具体分割方案双方可自行协商。潘某某、何某协议离婚时,对夫妻财产明确协商解决,现因对房屋售房款和车辆分割意见不一,潘某某提起诉讼,符合法律规定,也不违反诉讼时效的规定,潘某某要求分割上述财产并无不当。对于眉州路房屋和马自达轿车产权登记在何某名下,取得产权时间在潘某某、何某第一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法院判决】
  原审判决后,上诉人何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何某与潘某某系为动迁安置假离婚,后又复婚,始终在一起生活,不存在夫妻离婚财产未处理的问题;眉州路房屋产权虽登记在何某名下,但实际是何某与其母亲的共有财产;按照法律规定,离婚后应两年内提出财产分割,潘某某在离婚三年后复婚的前提下提出财产分割,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上诉人何某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
  上诉人何某主张双方系假离婚、眉州路房屋系案外人财某某,均没有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本院不予采信。本院认可原审法院对事实的分析认定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与适用,故对上诉人何某的上诉请求,本院难以支持。综上所述,原审认定事实清楚,本院认为,何某与潘某某在民政局协议离婚时明确约定双方财产协商解决,眉州路房屋出售款及马自达轿车均系潘某某与何某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潘某某主张要求分割依法有据。原审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诉辩、提交的证据对本案事实进行了认定,并在此基础上依并无不当。


  【案件概况】
  张某与王甲离婚纠纷一案,离婚办理离婚手续后到复婚期间,一方购得的房产为个人财产。
  【案号】
  (2011)沪二中民一(民)终字第1960号
  【法院查明】
  王甲、张某于1996年自行相识恋爱,1998年9月30日登记结婚(王甲系再婚),婚后未生育子女。1999年,双方协议离婚。2002年7月23日,双方复婚。2005年4月17日双方生育一女,名王乙。婚后初期夫妻感情尚可,后双方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2009年5月4日始张某携女离家,夫妻分居至今。2010年1月,王甲再次提起诉讼,要求离婚,但未获准许。2011年2月,王甲以夫妻感情已破裂为由,第三次诉讼要求判决离婚。
  另查明,王甲于2001年1月购买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248弄50号502室房屋(以下简称新村路房屋)一套,产权登记在王甲一人名下。购买时房屋总价人民币105,000元,首付52,000元,贷款53,000元,现房屋贷款已还清,审理中双方一致确认:婚后还贷为3万元,现房屋价值为70万元。
  【法院认为】
  由于系争房屋购买于2001年1月,王甲、张某双方于1999年协议离婚,2002年7月23日复婚,张某辩称双方系假离婚,离婚至复婚的这段期间属于事实婚姻的意见,无法律依据,故系争房屋属于王甲婚前个人财产,房屋产权归王甲所有。审理中,双方一致认可婚后共同还贷部分金额为3万元,该部分钱款及其对应财产增值部分,应由王甲对张某酌情补偿。张某认为系争房屋系夫妻共同财产的主张,无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另,张某认为王甲处尚有存款以及王甲曾出资15万元对谈家桥路某弄某号某室房产(以下简称谈家桥路房屋)装修,对此王甲均予以否认,张某未能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中无法处理,待张某有证据后,可另行解决。至于谈家桥路房屋,王甲、张某均称该房产权涉案外人,现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可另行解决。


  【案情简述】
  张×与耿×离婚纠纷案,离婚办理离婚手续后到复婚期间,一方购得的房产为个人财产。
  【案号】
  (2014)一中民终字第02228号
  【法院查明】
  耿×与张×于1976年底经人介绍认识,1977年3月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子张××。2000年12月18日,经法院调解,双方协议离婚,共同债务15000元,由耿×和张×各负担7500元。双方留存于法院的协议书记载:现海淀区××门403号房屋(以下简称403号房屋)归耿×和张××居住并所有;现海淀区××门102号房屋(以下简称102号房屋)归张×居住和所有;
  2009年7月22日,耿×与张×在海淀区民政局登记复婚。2010年10月,耿×将张×诉至法院要求离婚。2011年1月法院判决驳回耿×的诉讼请求,不准离婚。2011年9月,耿×再次起诉要求离婚,经调解后撤回起诉。2012年5月,张×起诉要求与耿×离婚,后于2012年7月30日撤回起诉。
  2001年5月15日,××中心(甲方)与耿×(乙方)签订《房屋买卖契约》,双方约定:甲方将403号房屋,建筑面积62.3平方米出售给乙方。当日,××中心(甲方)与张×(乙方)签订《房屋买卖契约》,双方约定:甲方将102号房屋,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出售给乙方。2001年11月7日,耿×取得403号房屋的所有权证书;同日,张×取得102号房屋的所有权证书。
  【法院认为】
  张×虽主张双方2000年的离婚是假离婚,是为了分房而办理的,并已经于2009年7月22日补办了结婚登记,但该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首先,双方属于复婚,而非补办结婚登记。其次,依张×之主张,双方当初办理的离婚手续是为了达到不正当目的而为之的假离婚。张×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明知此属不当行为而故意为之,故相关当事人应对不当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从本案已查明的事实可知,403号房屋和102号房屋取得产权登记证书的时间为2001年11月7日,也即在耿×与张×调解离婚之后复婚之前,故其应当被认定为是耿×和张×的婚前个人财产,分别归其个人所有。


  【案情简述】
  海南高院判决张西中等诉汪欣丽等被法定继承纠纷案,复婚前同居期间所得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除约定的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离婚后,同居一段时间再复婚的,只要同居符合事实婚姻构成条件,期间所得财产也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案号】
  (2010)海中法民一初字第40号;(2011)琼民一终字第38号
  【法院查明】
  张离系张西中、宋梦之子,张琳琳之父。1991年张离与汪欣丽结婚,两年后二人育有一女张琳琳,2001年张离与汪欣丽离婚。2003年3月,张、汪二人旧情复燃,汪又携女儿与张离同居,并于2007年1月1日办理了复婚手续。2009年11月30日张离因车祸身亡没有留下遗嘱,张西中、宋梦、汪欣丽、张琳琳四人成为张离的法定继承人。张离生前购买的房屋共有6处,其中多处系于2003年至2006年之间购买。此外,张离还拥有四家公司的股权、名下银行存款达380余万,另有基金股票及商业保险、其他债权等若干。
  【法院认为】
  海南高院二审认为,张离与汪欣丽在2003年3月同居生活时已经符合婚姻实质要件。二人于2007年1月1日补办结婚登记,婚姻关系的效力应从2003年3月起算。因此,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30日期间张离名下的房产应属于汪欣丽与张离的共同财产。至于上诉人提出双方补办登记未填写补办登记的表格,系行政机关管理方面的瑕疵,并不影响上诉人汪欣丽与张离补办婚姻登记的性质及效力。
  复婚登记的效力溯及本案中,张离与汪欣丽离婚后又以夫妻名义同居,最终办理的复婚登记手续,而不是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四条的规定补办结婚登记手续。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原则出发,从有利于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追及立法本意,根据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补办婚姻登记的实质条件是在登记之前男女双方已经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且符合结婚实质要件。补办登记的必要性仅仅在于弥补婚姻没有履行法定登记公示程序的形式欠缺。因此,判断婚姻关系的成立,主要看当事人在办理登记手续之前是否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符合婚姻实质要件,至于在婚姻登记机关进行何种类型的结婚登记仅仅是程序要件,对实际影响不大。换言之,只要是在办理登记手续前是以夫妻名义同居,且符合婚姻实质要件就应该认定婚姻关系的效力就溯及到双方当事人均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之时。
  因此,张、汪二人复婚的婚姻关系效力溯及至2003年3月双方均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之时。2003年3月至2006年二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除约定的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予以继承。

注:本文系转载,仅供普法学习。

0 收藏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会员介绍、亲办案例等信息,由会员律师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其本人负责,华律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